第十九章种子生产与管理教案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外良种繁育程序:在国外,不同国家将种子划分为不同类别:法国:原始种子——原种——基础种——合格种;美国:育种者种子——基础种——登记种——检验种;日本:原原种(水稻)——原种——检验种子. 国外良繁工作的特点 (1)重视高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原种都安排在种子公司直属的专业农场繁殖,基础种子质量高,过程连续性强. (2)从基础抓起,确保原原种质量,原种由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提。 (3)很抓防杂保纯,保证原种繁殖的各个世代不会混杂退化. (4)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保证原种繁殖的数量和质量. (5)重视并加强检验工作. 20世纪50年代: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 70年代: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有计划地供应良种 95年,实施种子工程即良种产业化工程,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三、品种的混杂退化 品种混杂:是指在某一个品种群体,混有其他作物、杂草或同一作物的其他品种的种子或植株。 品种退化:是指作物品种群体经济性状发生劣变的现象,表现为原有的优良性状部分或全部消失,生活力下降。 1.机械混杂: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脱粒、运 输、贮藏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机械混杂。 防止方法:严格执行防杂保纯措施和规章制度。 2.天然杂交:不同自交系、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种间发生天然杂交,就会引起生物学混杂。 防止方法: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不但不同品种的种子田要彼此隔离,就是与同一品种而级别较低的种子田和可能发生天然杂交的异种植物也要隔离。 3.自然突变:时间长了会对群体基因型频率有影响。 4.遗传基因的继续分离:新育成品种在推广时,常在微效多基因的性状上还存在杂合性(即剩余变异),其分离重组会引起品种混杂退化。防止方法:在尚未稳定的群体中继续选株自交,使之达到纯合,增加品种群体中个体的遗传稳定性。 5.自然选择:防止方法:尽量减少长期的自然选择,保持品种的原有遗传平衡状态,或者加强人工选择,保留有利与人类的经济性状。 6.人工选择:防止方法:为品种防杂保存进行人工选择时,选株的目标不宜强调优中选优,片面选择单一性状,而应注意原品种的典型性,同时要选留较多的个宜,以免发生随机漂移。 7.外界环境引起的表形变化:如病毒引起的马铃薯种苗退化与温度有关。 四、防杂保纯的措施 1.严格种子繁育规则,防止机械混杂 2.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 3.去杂去劣,正确选择 4.选用或创造适合性的生育条件 5.用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 五、种子生产方法 1.原种生产:良种繁殖是按原原种→原种→良种三级程序进行的,原种生产是良种繁育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 2.良种生产 (1)常规种的良种生产 (2)杂交种的生产 ①选地、整地 ②设置隔离区 ③父母本间种行比 ④调节播期,确保花期相遇 ⑤除去杂株 ⑥及时去雄和辅助授粉 ⑦父母本分收分藏 ⑧质量检查 六、加速繁殖 为了使一个新良种尽快地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必须加速种子的繁殖,常用的措施是提高繁殖系数和采用一年多代繁殖。 繁殖系数:种子繁殖的倍数,是产量为播种量的倍数。提高繁殖系数的主要途径是节约单位面积的播种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年多代繁殖:主要方式是异地或异季繁殖, 即选择光、热条件可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 所需要的某些地区,进行冬繁或夏繁加代。 * * 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和生产试验表现,对品种进行审定,审定通过的品种,颁发合格证书, 方可进行推广、生产、经营。 第十五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 第一节 品种区域试验 一、品种区域试验 1.区域试验的组织体系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年、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 有全国区域试验和省级区域试验。 2.品种区域试验的任务 其主要任务是: ①鉴定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推广价值; ②为优良品种划定最适宜的推广地区; ③确定各地区适宜推广的优良品种和搭配品种; ④研究新品种的适宜栽培技术。 3.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 ①划分试验区,建立试验点:根据气候、地形、土壤和栽培条件,划分不同的生态区,在一定的生态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试验点,在同一生态型区不少于5个实验点; ②设置合适的对照品种:在自然栽培条件相近的试验点应用共同的对照种,但在不同的地区,应以当地最好的品种作对照; ③保持试验点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试验设计、栽培管理的统一性; ④定期观摩评比:作物生育期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观察,收获前进行田间评定,试验结束后,各试验点及时整理资料、总结,上报主持单位; ⑤实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