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我该如何做到有道德?——从塑造健全的人格做起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诗人北岛 伦理道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讲 古圣先贤如是说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牡牝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康德: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爱因斯坦:“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引言 说到道德,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陌生。但若要大家回答:什么是道德?我为什么要有道德?我该如何做到有道德?恐怕很多同学仍旧哑口无言。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方式,向学生提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之类的规范和指令,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道德灌输教育对于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培养完善的道德观念,则需要对关于道德的问题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本讲围绕“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我该如何做到有道德?”三个问题,引导同学们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将道德品格修养真正内化为一个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一、什么是道德? (一)道德、非道德和超道德 道德: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德”本义为得。《说文》解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字形上看,从“直”从“心”:心得正直。于是,“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心怎样才能得到正直的品德呢?答案只有长期按照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行事。可见,“道德”一词的词源涵义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因此,道德始终是与“是非对错”、“应该”等词语相关联的。 从标准的定义而言,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的对于社会具有利害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所谓道德,说到底,就是关于有利或有害社会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规范,简言之,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非道德 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好坏对错满不在乎,简而言之,就是毫无是非观念。非道德现象主要出现在尚未接受道德观念教育的婴儿,以及拥有非道德人格的极少数人身上。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病态和社会病态的非道德人格的定义,认为这种人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缺乏健全的判断力,反常的冲动性(常常犯罪的)行为,没有能力从经验中学习,非道德的不合群情感,以及其他严重的人格缺陷。” 这类人的最大特征是极端的不负责任。他可能懂得有哪些道德规则,至少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出来,但这些道德规则对他而言却毫无意义。对于非道德人格一类人,良心、内疚或悔恨都毫无意义,当做出了伤天害理的行为后,却表现得毫无不安或羞耻感。 超道德指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之外的事物,比如汽车、枪炮等无生命物体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另外,许多研究领域(例如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本身也是超道德的。但超道德的事物会因人的介入而产生道德问题。比如,原子物理研究本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然而,当物理学家从事原子物理研究,目的是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时,道德问题就随之产生了。(以爱因斯坦为例) 超道德 小结 总之,不道德的人是通过做错事、做坏事而故意违犯人类道德标准的人;非道德的人可能由于没有任何道德观念而违犯道德标准;超道德的事物则无所谓善恶,也谈不上行善作恶,其原因仅仅在于这些事物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二、道德的种类(四类) (1)宗教道德 宗教道德涉及人和超自然存在物的关系,或者因为宗教信仰而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规则等。以基督教为例,根据犹太人和基督教的传说,十诫的前三诫便属于宗教道德。这三种诫律处理人与上帝(神)的关系,而不是一般的人与人的关系,可见其本身也是因信仰而生的道德观念规则。 (一)从道德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