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6章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docx
贵州省遵义市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6章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贵州省遵义市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6章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本节课围绕动物行为的概念、类型、形成和意义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旨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动物行为,提高学生细致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形成机制。
3.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动物行为,引导学生理解行为的适应性意义。
4.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认识到动物行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增强对生物世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能够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②掌握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记录法。
③分析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动物行为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②正确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③将动物行为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生物实验器材(观察箱、放大镜、录音设备)。
2.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实验室、校园网络资源。
3.信息化资源:动物行为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库、在线实验操作指导。
4.教学手段:实物观察、模拟实验、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野生动物纪录片片段,展示不同动物的捕食、繁殖等行为。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意义和特点。
3.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5分钟)
-介绍动物行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动物行为的分类。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10分钟)
-介绍观察法、实验法和记录法的基本原理。
-以实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研究动物行为。
3.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10分钟)
-分析动物行为对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讨论动物行为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动物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
四、课堂提问(10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师生互动: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知识点。
五、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鼓励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行为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身边的动物行为实例,撰写观察报告。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野生动物纪录片片段(1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的意义和特点(1分钟)
-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激发学习兴趣(3分钟)
2.讲授新课(25分钟)
-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5分钟)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10分钟)
-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1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动物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
4.课堂提问(10分钟)
-提问环节: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提问学生(5分钟)
-师生互动: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5分钟)
5.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关系(3分钟)
-鼓励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分钟)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行为的重要性(3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身边的动物行为实例,撰写观察报告(2分钟)
教学双边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
-学生通过分享、讨论、观察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创新:
-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