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儒家思想
(一)春秋:形成(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3、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国:发展(孟子 荀子)
1、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2、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但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秦:低潮(焚书坑儒)
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
(2)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四)西汉:正统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转变。
(2)评价:
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
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教育体系建立
(1)中央: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太学清议)。
(2)地方:郡国学校
3、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科举制:兴起:隋唐
方法:严格的考试
内容:儒学经典
影响:对儒学:积极:儒生地位提高,儒学显荣。
消极:儒生成为专制政治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对文化:积极: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消极
①唐中后期:先声——韩愈(道统思想),李翱(“性命之源”)
②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人物:北宋士大夫
条件: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主张:“尊王攘夷”和“华夷之辨”
作用: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过程:
(1)创立: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2)成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①主要贡献:
A、理学体系: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主要受二程思想影响,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学习需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B、儒学经典:亲自注解“四书”,使“四书”的地位开始高于“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