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doc

发布:2017-04-02约3.2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夏沟小学:方宇红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的框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如何从多年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中走出来,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 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在新的背景下,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直至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向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的框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如何从多年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中走出来,实现课程目标“由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转向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提升”的转型,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纵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初纯理论Basic程序设计,到九十年代的以“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感,培养学生计算机兴趣”为目标的以Wps、Foxbase软件为代表的重实践的教学,再到以Word、Excel为代表的重操作的教学,再到新世纪的以Photoshop、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内容的改变并没有引起教学思想的革命性变化,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就好像一本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改变的只是名称和所用的软件,而我们的课堂依然象是电脑培训课,培训学生学习使用某种应用软件的操作技巧;课表上的“信息技术课”在教师和学生口中依然被称为“计算机课”。究其原因,并非单纯是因为人们积习难改,恰恰是反映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尴尬的事实。学科名称的变化预示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反映教育侧重点的变迁和课程内容的丰富;但这种改变虽然为课程设计者所倡导,却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迅速的跟进;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原有的计算机课,在更名为信息技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课程设计思路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编写的教材是原来计算机教材的升级版,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只是软件操作的教学,这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教育者和学习者产生一个概念:掌握信息技术就是掌握计算机操作。信息技术课所教学的就是计算机的操作。以致于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在新课程实施时,很习惯地略微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后又回到软件教学的老路上去。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下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持续地生产出原创性前沿知识和原创性前沿技术。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是信息技术知识和产品的消费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让我们的学生跟在发达国家厂商后面,学习“傻瓜型”的应用技术,而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权拱手让给发达国家的技术精英。在基本解决面向大众的应用技术培训后,应尽快让所有有能力了解技术原理的学生去探索信息技术的内在原理及其奥秘,并尽早培养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技术创新精英。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对省市新教材的全面阅读以及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自己从未象现在这样更象是一位科学老师,能够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科学的神秘、辉煌和不可限量的前景,引导学生真正跨入信息技术科学大门。 具体做法如下: 对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关注和介绍 前瞻性的视野需要具有前瞻意识的教师的引导。信息技术是一门瞬息万变的课程,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思想和新技术,课程和教材总是落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大量的补充,尽可能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科学方面的进程介绍给学生。 对科学原理的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有了关注新技术的热情,学生自然会对其中的原理产生兴趣。而信息技术始终是与最尖端的科学原理相联系的。怎样才能使学生不对那些深奥繁复的原理和技术产生畏难心理,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以为,任何看起来高深的问题,只要它本身具备真理的特征,就都可以用浅显简单的语言和例子来加以描述。在介绍量子计算机时,我甚至介绍到量子传输、量子多宇宙、虫洞和时间旅行等量子世界里尚未澄清的问题,这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形容。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 科学精神的实质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内容,很少去关注其人文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