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393-2022 桃褐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20CCSB31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393—2022
桃褐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for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brownrotresistanceinpeach
2022-11-14发布2022-12-14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标准出版社
发布出版
DB32/T439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园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志军、俞明亮、蔡志翔、马瑞娟、严娟、许建兰、孙朦、郭磊。
1
DB32/T4393—2022
桃褐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桃褐腐病抗性的无损伤接种鉴定、有损伤接种鉴定、田间观测鉴定、褐腐病抗性等级的量化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桃褐腐病抗性的鉴定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923—2016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2341—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桃DB32/T4159—2021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桃褐腐病peachbrownrot
桃褐腐病又称灰腐病、灰霉病、果腐病、菌核病,主要是由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fructicola)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果实、花、嫩梢上的病害。褐腐病易危害临近成熟的果实,果面先产生淡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小斑,数日内很快扩展至果实的大部分,并在病斑表面由发病中心向外逐渐产生质地紧密而隆起的灰色绒球状霉丛或霉层,常呈同心环纹状排列。本文件是褐腐病危害桃果实的鉴定过程与评价等级。
4鉴定技术与评价标准
4.1准备
将超低温冰箱保存的褐腐病病菌接种在PDA平板上活化培养。接种前,用适量无菌水洗下平板上的分生孢子,配制孢子悬浮液,用血球计数板调节孢子浓度到2×10?个/mL,接种前加入土温20至终浓度0.01%。
采收果皮底色褪绿、达到商品采收期、成熟度为8.0~8.5的果实,每份品种资源至少采60个~80个,特殊的处理试验也可放大果实的数量。果实采收应需避开雨天,或在雨后3d采收。采收后立即运回控温实验室(24℃±1℃),平衡果实温度4h以上,选取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成熟度一致的果实用于褐腐病抗性的接种鉴定。
准备经70%酒精消毒的泡沫果箱(尺寸宜为60cm×40cm×15cm),底部铺双层吸水纸(或无菌纱布),倒入100mL无菌水,均匀放置直径9cm的培养皿20个,每个培养皿内放置塑料垫圈1个,再在每个垫圈上放置1个桃果实。圆桃果实放置时统一侧面朝上,缝合线水平;蟠桃和油蟠桃放置时统一果
2
DB32/T4393—2022
顶朝上,缝合线竖直。
4.2无损伤人工接种鉴定
4.2.1无损接种
在果实侧面接种10pL的孢子悬浮液,每个果实接种1个点,待接种部位自然晾干后再用塑料膜密封果箱,保持果箱内湿度90%以上。接种后,在控温实验室(24℃±1℃)培养观测。
4.2.2无损接种病果率增加速率统计
每天同一时刻观察接种点的褐腐病发生情况,统计病果率(%),统计终点为所有的果实全部发病或自然腐烂或最长至15d。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果实采收后接种,以无损接种后的天数为自变量,以病果率为因变量,作截距为0的线性回归,斜率即为病果率的日增加速率。
4.2.3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增加速率的抗性等级
病果率增加速率(%/d):1级0.8,2级(0.8,3.8),3级(3.8,6.8),4级(6.8,9.7),5级(9.7,12.7),6级(12.7,15.7),7级(15.7,18.7),8级(18.7,21.6),9级≥21.6。
无损接种褐腐病抗性评价等级与数量标准参考附录A,该指标可作为桃果实抗褐腐病侵染的能力。1级为高抗,2级~3级为较抗,4级~6级为中等,7级~8级为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