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338-2025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30
CCSB17
DB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338—2025
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2025-04-08实施2025-01-08发布
2025-04-08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53/T1338—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尹艳琼、谌爱东、李向永、赵雪晴、陈福寿、刘莹、张红梅、王燕、田维奎、黎彬、吴阳文、杨林仙、沈云峰、杨子林、李纯、丁家盛。
1
DB53/T1338—2025
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定义、苗期群体接虫与调查、分蘖期单株接虫与调查、成株期田间虫量调查、鉴定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栽培稻和野生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4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
属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以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为害水稻。
3.2
抗性鉴定resistanceidentification
通过适宜技术方法鉴别植物对其特定害虫的抵抗水平。
3.3
感虫对照standardinsect-susceptiblevariety
感虫对照为台中本地1号(TaichungNative1,简写TN1),国际水稻所鉴定为高感品种,其抗性级别为9级。
4苗期群体接虫与调查
4.1鉴定材料准备
将测试水稻品种与感虫对照TN1的种子播于60cm(长)×25cm(宽)×4cm(高)育苗盘中,行长8cm,行距4cm,每行20粒,鉴定品种随机排列,重复6次,育苗盘的前、中、后交叉设置。
4.2接虫
水稻长至3叶期时,剔除生长不一致的稻苗,每份材料保留10株,按平均每株接10头2龄~3龄若虫虫量群体接入。育苗盘外罩以80目尼龙网罩,防止白背飞虱逃逸。
4.3接虫后管理
2
DB53/T1338—2025
稻苗接虫后,自然光照,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上,正常肥水管理。
4.4调查方法
接虫后每日观察,当感虫对照TN1死苗率达到90%时,调查各供试材料,记录受害程度和死苗率。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的表A.1中。
5分蘖期单株接虫与调查
5.1鉴定材料准备
将测试水稻品种与感虫对照TN1的种子播于育苗盘中,每个品种1盘,10粒,5个重复。
5.2接虫
5.2.1水稻长至5叶~6叶期时,选取健壮株分蘖苗5株.
5.2.2剪去次生分蘖,仅留主茎,每株接20头白背飞虱2龄~3龄若虫。
5.2.3每株外罩透明无毒、有透气窗的薄膜笼罩。
5.2.4笼罩直径6cm~7cm,高45cm~50/cm。
5.3接虫后管理
稻茎接虫后,自然光照,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上,正常肥水管理。
5.4调查方法
5.4.1待对照感虫TN1受害级别达7级时,开始观察各供试材料的受害状况。
5.4.2之后每日检查1次,直至当感虫对照品种TN1死苗率达到90%时,记录鉴定材料受害程度和死苗率。
5.4.3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的表A工巾。
6成株期田间虫量调查
6.1虫源
田间自然发生种群。
6.2小区设计
应
卑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0m2~20m2,株行距15cm×30cm,单株移栽。
6.3试验田管理
种植时间与当地大田生产时间相同,整个生长期不施用杀虫剂,常规肥水管理。
6.4调查方法
6.4.1参照GB/T15794开展调查,田间虫量按系统调查盘拍法(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