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pdf
《哲学的贫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
表述
摘要: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
范畴和核心观点。对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解的成熟程度,
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成熟程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马克思的《哲学
的贫困》一书,科学制定了生产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科学表述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科学概括了阶级斗争
理论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科学论述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个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除此之外,《哲学的贫困》于1847年就公开发表,第
一次公开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旗帜,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
一、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哲学的贫困》开篇,马克思就对蒲鲁东关于交换价值的形成是使用价值
的生产者向他人“建议”形成的展开了批判,即我不能单独生产足够的产品,因
而建议别人把他们生产的一部分产品同我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形成交换价值。
基于这一观点,马克思历史地描述了“交换”的历史:在交换的第一阶段,只有
生产超过消费的剩余品才用来交换;第二阶段,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
内;第三阶段,人们出让了所有之前认为不能出卖的东西,如德行、爱情、信仰
和知识等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交换总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的交换,人
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将“构成价值”作为他整个体系的基础。所谓
的构成价值是指,价值是构成财富的各种产品的比例性关系。马克思对此进行批
判:“完全构成了的‘比例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构成这种关系的运动。”
供给与需求的“比例性关系”并不取决于产品按照生产它的劳动时间来交换,而
正是由于供给的波动性才调节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性关系,从而使得各种产
品大致按照其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其价值。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在于科学的制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范畴都是在生产关系范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范畴萌芽于《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对这一范畴
做了进一步探讨。生产关系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哲学的贫
困》后制定了生产关系范畴。
首先,《哲学的贫困》把所有制归结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规定为人们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经济关系。所有制”是蒲鲁东“经济矛盾的体系”
中的最后一个范畴。蒲鲁东把所有制同分工、竟争、垄断、贸易出等并列起来,
把所有制规定为独立的关系。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的一定社会形式,体现为人
与人的关系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各方面。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有机
构成,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是同一概念。《哲
学的贫困》进一步指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
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硬使所有权的起源神秘化,也就是使生产本身和生
产工具的分配之间的关系神秘化。”所有制就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
分配等环节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即“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
式。”这表明《哲学的贫困》中的生产关系的含义,突破了把生产关系理解为直
接生产活动中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局限,把它推及到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必经的几个环节中所形成的一切经济关系。
其次,《哲学的贫困》完全用“生产关系”这一术语来表示人们在生产中所
形成的关系,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自此之后,“生产关系”也变成了人们
的常用术语。同《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哲学的贫困》是对于《德意志意识
形态》的继承,都是结合着生产力来说明生产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生产关系
范畴在《哲学的贫困》中基本形成,生产关系内容的确切规定和语言的准确表达
首次达到了统一。生产关系从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确定的中心科学范畴,
它表示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必然结成的,并体现于人们在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切经济关系。
最后,《哲学的贫困》完成了对生产关系范畴的科学制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从意识形态斗争上看,生产关系范畴的科学制定是批判蒲鲁东主义的需要。
蒲鲁东对于经济关系理解产生了偏差和错误,因此必须科学制定生产关系的概念,
清除蒲鲁东的影响。第二,从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