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阅读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汤显祖《牡丹亭》阅读报告
请同学们通读《牡丹亭》全本,了解剧情梗概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精读《言怀》、《闺塾》、《惊梦》、《闹殇》、《冥判》五初,完成下面的表格。
汤显祖的创作思想及《牡丹亭》创作背景: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出身书香门第,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link?url=zPS4Uc0kMaatr_mMb4zhDpEPRTSBkbSIhfJk9v0fdLanyKFOcoz0sD4H9dAJLi9sltgf0-O9CXPbZ3v63SOBZX2VX6hXpaS_oPDqqZ0DvpW
汤显祖在被贬和升调赴任当中,两次经过大庾,并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在与当地贤达文人的闲聊中,汤显祖了解到大庾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包括地方志《夷坚志》中谪居南安的邵宏渊笄女死后化成鬼魂,在当地宝积寺与谪官解太尉孙子保义郎的情爱故事,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他把这些民间流传故事、古籍记载故事、话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个戏剧故事“杜丽娘牡丹亭还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渐构成。
/viewhtm
汤显祖后在杜丽娘还魂的情节基础上,创作出了《牡丹亭》一书。
《牡丹亭》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作品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link?url=Q9c3hEYHpv1ys9M4pVTzyUQEm0b61ko45X1uvBoTz8fI_24yIFSnW0hXpgSgbRcGAakvtmgMheeRubKkJo8OFvW7CY_iIo-zD7Vpl0lY5kq#7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太守杜宝女儿名为杜丽娘。有日杜宝请了个六十岁的老先生给女儿教书。杜丽娘一日厌倦,去后花园里消遣一下,小憩梦到了一位年轻书生柳梦梅并与他相爱,醒后被母亲教训一番。回去后思梦成疾,日继抑郁,最终不医而亡。杜丽娘临终前将自画像埋在牡丹亭旁。三年后柳梦梅偶然发现自画像,一见钟情。在阴间判官得知杜丽娘相思成疾而死,阳寿未尽,就准她复活。之后柳梦梅挖开杜丽娘坟墓使她复活。二人怕被抓奔临安城,后因战事回杜家打听消息。柳梦梅报喜不成,反被杜老爷猜疑并怒押牢房,严刑拷问。科举成绩发榜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皇帝那里。皇帝对相干人一番审问,明白前因后果,确定双方关系。
《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及主要艺术特色
本戏曲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着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以及家庭关系的冷酷与虚伪。《牡丹亭》在表现戏剧矛盾方面,独具匠心。剧中的正反面人物并没有进行过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汤显祖抓住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写出了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之有情与社会之无情做出对比,使主题更深入人心。同时,这种由梦生情的爱情使得整部戏曲的情节构造、人物形象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waitlove0610/diary/itemhtml
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杜丽娘:
善良美好,温和乖巧,却又叛逆而渴望爱情。她生活在封建礼教气氛浓重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中,却对此无可奈何,想要挣脱也无能为力,只好把对爱情的炽热渴望藏在心中。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渴望。杜丽娘的形象与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所提倡的传统妇道相悖,肯定了人的自由情感,是封建社会妇女反抗的代表形象。
柳梦梅:
富有才情,大胆追求爱情,但许多观念又显得陈腐。他虽富有才情,在很多方面却略显天真。他热衷于功名,这是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与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必然结果,也无可厚非;他对爱情的主动追求,象征着个性解放的时代新潮。汤显祖通过他的人物形象表达的对科举制度腐朽的反叛,同时也寄托着他对于世界中美的追求。
杜宝:
一方面他勤政爱民,公而无私,是封建统治者的正派人物;但另一方面他又思想传统腐朽,坚持门第观念。尽管他疼爱女儿,却还是断送了她的生命。他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认为婚姻应该由父母做主。他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也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
春香:
活泼,可爱,坦率,是杜丽娘身边的婢女,同时也是杜丽娘调皮可爱的一面的象征。作品通过把她与杜丽娘对比,反映出来杜丽娘内心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