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测试题.docx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漫溯(sù)彳亍(chìchù)百舸(gě)浪遏(è)飞舟
B.颓圮(pǐ)彷徨(pánghuáng)寂寥(liào)忸怩(niǔní)不安
C.青荇(xìng)长篙(gāo)浮藻(zǎo)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团箕(jī)冰屑(xiè)叱咤(zhà)风云
答案:ACD。B选项中“寂寥”的“寥”应读“li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廓笙箫租赁陨身不恤
B.浸渍谍血噩耗短小精悍
C.作揖攒射和蔼博闻强识
D.踌躇屠戮暗然绿草如茵
答案:C。A项“廖廓”应为“寥廓”,“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B项“谍血”应为“喋血”;D项“暗然”应为“黯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答案:D。A项“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语境不符;B项“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C项“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符合语境;D项“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使用恰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D.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答案:D。A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C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
6.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A.①比喻②排比③比喻④引用
B.①拟人②反复③排比、比喻④引用、比喻
C.①比喻②反复③排比、比喻④引用
D.①拟人②排比③比喻④引用、比喻
答案:B。①“害了羞”将薄雪拟人化;②“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③把红的、粉的、白的花分别比作火、霞、雪,同时构成排比;④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又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B.《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C.《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D.《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的一生,抒发了对大堰河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旧世界的愤恨和诅咒。
答案:A。《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秋景图,不仅仅是表达对秋天的喜爱,更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欢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