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docx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
一、教材分析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展开,引导学生了解粮食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粮食是我国的衣食之源,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增强节约粮食的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和环保意识。通过学习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学生能够增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培养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社会责任感;理解粮食安全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同时,认识到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提升环保意识,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分布特点。
②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粮食、合理消费的必要性。
③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包括粮食储存、加工和食用的安全常识。
2.教学难点,
①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②理解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障粮食安全。
③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粮食的行动,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实物教具(如稻谷、小麦样本)、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上的粮食安全相关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观察、调查访问。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用时:2分钟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大家看到了什么?粮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
用时:1分钟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粮食安全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
用时:2分钟
4.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用时:2分钟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分布特点。
用时:5分钟
2.讲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结合实例说明粮食短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用时:5分钟
3.介绍节约粮食的意义和方法,如合理规划饮食、减少浪费等。
用时:5分钟
4.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包括粮食储存、加工和食用的安全常识。
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用时:5分钟
2.小组讨论: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小组内讨论并解答。
用时: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随机提问:针对课堂内容,随机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用时:2分钟
2.知识拓展:提出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知识面。
用时:3分钟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环节,体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用时:3分钟
2.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并提出解决方案。
用时:2分钟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用时:2分钟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用时:3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分布特点。学生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理解粮食短缺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包括粮食储存、加工和食用的安全常识。
2.能力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课堂提问和案例分析中,提高了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
学生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形成了节约粮食、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学生对我国粮食生产者表示敬意,珍惜粮食资源,反对浪费。
4.思想观念: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粮食安全观念,认识到粮食是国家的基石,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学生了解到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如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增强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