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宠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讲 书写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宠儿》 世人对托尼/莫里森的矛盾评价 帕特尔: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晚期最著名的两位美国小说家之一,作为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她的作品既是畅销书又被列入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阅读书目。 批驳意见 史蒂文/摩尔《卫报》:诺贝尔奖颁给莫里森是“政治正确”的胜利;莫里森塑造的黑人形象在寻求逃避可怕的环境时,好像在追求自我毁灭,这只能延长对黑人、尤其是对黑人男性的刻板认识。 萨拉/布莱克本:莫里森依然处于扎起人们对黑人女作家的有限归类中。莫里森才华出众,不应该仅仅把自己停留在超凡地记录美国乡土生活中的黑人生活中。 矛盾评价的原因 一是莫里森的作品使她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可; 二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美国”;重新反思盎格鲁-美国文化与非裔美国文化的关系;按四对于文化与美学、社会与政治来说,种族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托尼/莫里森(1931-) 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 1949进入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后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伍尔夫小说,获硕士学位; 1966年在纽约兰登书屋任高级编辑,主编的《黑人之书》,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百科全书。 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 托尼莫里森的创作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1970 《秀拉》Sula 1973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 《柏油孩子》Tar Baby 1981 《宠儿》Beloved 1987 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奖 《爵士乐》Jazz 1992 《天堂(乐园)》Paradise 1999 《爱》Love 2003 《怜悯》A Mercy 2008 一、《宠儿》: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塞思的原型 玛格丽特/加纳 “她说,当地方官与奴隶主来到她们藏身的房子时,她抓起铁铲,用力砸自己两个孩子的脑袋,然后她拿起一把刀,割断了第三个孩子的喉管,并想杀了另外一个。、、我当时就想一下把他们全杀啦,结束他们的所有磨难,也不原意他们被带回去重新受奴役,一点一点地被折磨死。” 加纳的婆婆 八个孩子,大部分被弄到其他地方; 丈夫被迫和她分手,25年未见; “她亲眼目睹了媳妇杀那个孩子,但她说自己既没有鼓励也没有阻止媳妇这么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本人也可能做出相同的举动。” 被遮蔽的美国黑人历史 赫伯特/哈伯:女奴经常成为迫切要求奴隶起义的人; 安吉拉/戴维斯:不仅女奴愿意阻止奴隶起义,而且证明奴隶母亲非同寻常的绝望情绪。 麦克莱纳根:在20世纪文学中,直到最近,不仅玛格丽特/加纳的历史,而且所有内战前黑人妇女的历史都一直是看不见的,这使得非裔美国女性历史的真相一直受到压抑。 托尼/莫里森的创作 莫里森: “关于这本书,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缩小范围,缩小并且深化它,但是关于玛格丽特/加纳,我的研究有限,仅限于这些明显的东西。因为我想创造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我想接近故事人物不得不说的任何东西。仅仅记录她的实际生活并不使我感兴趣,那样的话我就无法接近其他相关的东西。” 塞思-历史与个人的潜意识 塞思描绘了个人潜意识与历史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在个体的心灵康复与历史或民族的进程中建构了一条平行线。 塞思的记忆 “她尽量不去记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遗憾的是她的脑子迂回曲折,难以捉摸。、、她脑子里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那两个家伙来吃她奶水时的景象,已经同她后背上的神经一样没有生命(背上的皮肤像块搓衣板似的起伏不平)。、、毒焰和硫磺当然有,却藏在花边状的树丛里。小伙子们吊死在世上最美丽的梧桐树上。” ——《宠儿》7页 杜波伊斯的《黑人民歌的灵魂》 Arnold Rampersad 杜波伊斯的观点很明确。承认和探索奴隶制对非裔美国人来说必定是痛苦的,但必须如此,他活她才能开始理解他或她本人,以及美国和非裔美国人文化。奴隶制瓦解这一事实的代价就是知识上与精神上的死亡。只有抓住奴隶制的意义和遗产,才能最终认知到这种制度的暂时性,并开始超越它。 奴隶制作为非裔美国人民族的创伤 “学校老师”与侄子们的残暴 隐藏在加纳夫妇行为下的种族歧视 治愈创伤1—宣泄 “几乎在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成为那种一进屋就能使女人哭泣的男人。、、女人们见了他就想流泪——向他诉说胸口和膝头的创伤。”22页 治愈创伤2—黑人的互助 贝比/萨格斯与黑人的互助团 “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