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东县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钢铁长城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黑龙江省鸡东县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黑龙江省鸡东县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说课稿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讲述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通过大规模的钢铁工业建设,形成了以鞍山、包头、武汉等城市为中心的“钢铁长城”。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学生而言,本节课涉及的钢铁工业建设细节和成就可能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工业建设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兴趣较低。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可能存在逻辑推理和细节把握上的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自主学习的,也有依赖教师引导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钢铁工业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时,可能对工业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果感到难以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认识,导致对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教师讲解钢铁工业建设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钢铁工业建设中的关键决策和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展示钢铁工业建设的成就和影响,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案例研究,探讨钢铁工业建设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钢铁工业建设的纪录片片段,展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钢铁长城”。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钢铁工业建设的历史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决策。
2.详细讲解钢铁工业建设的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建设、投产等环节,强调鞍山、包头、武汉等城市在钢铁工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分析钢铁工业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和军事的重要影响,如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增强国防实力等。
4.讲解钢铁工业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钢铁工业建设对国家有哪些具体贡献?”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出3-5点贡献,并派代表发言。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钢铁工业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在钢铁工业建设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参与钢铁工业建设,你会怎么做?”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1-2条建议,并派代表发言。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团队合作和科技创新在钢铁工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钢铁工业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总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
2.教学活动要紧扣实际学情,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3.教学双边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核心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钢铁工业建设的图片集,包括各个钢铁基地的建设场景、生产流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