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中重金属的测定及水质评价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东江水中重金属的测定及水质评价
东江水中重金属的测定及水质评价
【系部署名】 环境监测系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水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东江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是河源、惠州、东莞以及深圳和广州东部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还每年提供香港所需用水量的大部分。因此,东江水安全问题不仅是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利用法重金属的,今后的污染修复工作提供实验基础。法目录
1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
1.2 水环境重金属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4
2 水环境中重金属测定方法 4
2.1 水样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4
2.2 重金属含量测定 4
2.3 水质评价方法 8
3 测定结果与分析 9
3.1 测定结果 9
3.2 测定结果分析及水质评价 10
4 结论与展望 11
4.1 结论 11
4.2 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东江是其中下游地区及香港的饮用水源,而东江中下游的惠州、东莞、深圳和香港是南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因而,东江水资源在量和质上,对于中下游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十分重要。随着东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东深引水工程的发展,对东江水的需求迅速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尤其是在中下游河段工业污染物的检出率、超标频率、超标倍数在逐年增加;其上游河源段水质保护好,较为清洁,因而作为承上启下的中游水质,其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对于东江水源的保护有重大意义[1]。
历年东江水质状况从表1.1可以看出[2]。氨氮含量在0.03mg/L~1.18mg/L,除1999年外各年皆超标,超标率最大为16.7% ( 1994、1996年),高锰酸盐指数含量在1.1mg/L~5.1mg/L,1995年超标,超标率为5.6%,亚硝酸盐氮含量在 0.005mg/L~0.628mg/L, 1994、1995年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6.7%、5.6%,生化需氧量含量在1.0mg/L~3.0mg/L;硝酸盐氮含量在0.11mg/L~0.99mg/L,挥发性酚类含量在0.00mg/L1~ 0.006mg/L, 1998 年超标, 超标率为11.1% ;六价铬含量在 0.002mg/L~ 0.012mg/L;石油类含量为0.02mg/L~0.54mg/L , 除1996年外各年皆超标, 最大超标率为66.7%( 1995 年) ; 汞1995年超标, 超标率为5.6%。其余项目含量较为稳定, 氰化物为 0.002mg/L; 砷为0. 004mg/L;汞为0. 00005mg/L; 铅为0.005mg/L; 镉为0. 0005mg/L。
表1.1 历年东江水水质状况表
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目前国内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水体中金属有利或有害不仅取决于金属的种类、理化性质,而且还取决于金属的浓度及存在的价态和形态,即使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某一数值也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甚至死亡。金属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有机锡等)比相应的金属无机化合物毒性要强得多;可溶态的金属又比颗粒态金属的毒性要大;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要大等。
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
重金属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广泛分布,而底泥往往是重金属的储存库和最后的归宿。当环境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形态将发生转化并释放造成污染。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具有生物累积性,可以直接威胁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因此,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重金属进入环境后,通过溶解、沉淀、凝聚、络合吸附等各种反应,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学形态,且各形态之间受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影响到它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并最终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经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