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练习教师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过秦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逡巡qūn 锋镝dí 孝公既没mò 瓮牖绳枢yǒu
B.鞭笞chī 藩篱fān 蹑足行伍xíng 比权量力liàng
C.召滑shào 锄耰yōu 度长絜大dú 一夫作难nàn
D.劲弩jìng 非銛tiān 万乘之势shèng 俯首系颈xì
A(B.蹑足行伍háng; C.度长絜大duó;D.非銛xiān)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候 B.赢粮而景从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D.倔起于阡陌之中
C(A、“衡”通“横”,B、“景”通“影”,D、“倔”通“崛”)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秦王亡矢遗镞之费 亡:丢失,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次序
B(北:败北,溃败的军队。)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才能不及中人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以致天下之士
C(A.山东:古义,崤山之东;今义山东省。B.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订契约时的证明人。D.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而导致)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
③处连衡而斗诸候 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却匈奴七百余里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②⑤/ ③④/ ⑥⑧/ ⑦ B.①②⑧/ ③⑦ /④/ ⑤⑥
C.①③⑥/ ②⑦/ ④⑤⑧ D.①⑧/ ②③/ ④⑥/ ⑤⑦
B(①②⑧名词作状语,③⑦动词使动用法,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⑥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铸以为金人十二
C(例句和C项都是状语后置,A判断句,B被动句,D定语后置。)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以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为主旨,是政论文中史论体的开山之作。这篇政论文,语言壮美,文采斐然,至今传诵不衰。
B.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
B(应为“论述秦灭亡的原因”)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愚昧
C.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坚固的地势
B(愚:使……愚昧)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D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以:连词“来”/ 凭借;B、因:凭借/ 沿袭;C、而:表承接的连词/ 表转折)
10.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然后凭借华山做城墙,凭借黄河做护城河。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