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67-2021 红壤区雷竹笋用林覆盖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01CCSB05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567—2021
红壤区雷竹笋用林覆盖技术规程
Coveringtechnicalregulationforshoot-producingstandofPhyllostachysviolascensPrevernalisinred-soilregion
2021-12-31发布2022-06-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6/T1567—2021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覆盖竹林选择 1
5覆盖时间 1
6覆盖材料 1
7覆盖方法 1
8土壤温度监测 1
9土壤湿度监测 2
10竹笋采收 2
11覆盖物去除 2
12竹林管护 2
13建档 2
II
DB36/T1567—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原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海霞、曾庆南、程平、彭逸珍、唐山、甘然。
1
DB36/T1567—2021
红壤区雷竹笋用林覆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壤区雷竹笋用林覆盖技术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覆盖林分选择、覆盖时间、覆盖材料、覆盖方法、土壤温度监测、土壤湿度监测、覆盖物去除、竹笋采收、竹林管护及档案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红壤区雷竹笋用林覆盖生产鲜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770竹子名词术语
DB36/T1311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3277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覆盖竹林选择
宜选择造林5年、竹林立竹度1.5万株/h㎡~2.2万株/h㎡,由1~3年生立竹各占30%、4年及以上立竹共占10%,并在林内均匀分布的林分。竹林环境符合DB36/T1311规定要求。
5覆盖时间
立冬后,连续5d日间最高气温低于15℃、夜间最低气温不高于8℃时可开始覆盖。
6覆盖材料
宜用当年干燥稻草和砻糠。材料用量为稻草30t/h㎡、砻糠210t/h㎡。
7覆盖方法
7.1覆盖前在林地内均匀撒施尿素0.75t/h㎡,然后浇透林地,浇水量约300t/h㎡~375t/h㎡。
7.2浇水后用稻草和砻糠对林地进行覆盖,下层覆盖稻草、厚度约15cm,上层覆盖砻糠、厚度约15cm。覆盖时,做到稻草顺着坡向从上往下均匀平铺、不漏空地,上层砻糠铺平。
8土壤温度监测
8.1覆盖前宜用探杆插入式数显温度计进行一次土壤地表温度测量。
2
DB36/T1567—2021
8.2覆盖完成当日起每天上午10:00时进行林地土壤地表温度监测,土壤地表温度连续5d升幅低于1℃时,可每3d测量1次。
8.3覆盖期间林地土壤地表温度应保持23℃左右,当高于25℃时要增加监测次数、高于28℃时要及时扒开覆盖物降温。
9土壤湿度监测
用数显式土壤湿度探测器插入林地土壤15cm处进行土壤湿度测量,每3d测量一次。覆盖期间若土壤湿度低于60%时要及时灌溉,高于75%时要及时开沟排水。
10竹笋采收
覆盖后7d左右,当竹笋即将露出覆盖物时及时采收。挖笋时,扒开覆盖物,宜用笋锹将笋整株挖起,注意不损伤竹鞭,挖掘后回填覆盖物。
11覆盖物去除
翌年惊蛰前清除林地覆盖物。
12竹林管护
12.1留笋养竹
翌年发笋盛期,选留健壮饱满、匀称、无病虫害、地径3cm~5cm的竹笋长成新竹,新竹量6000株/h㎡~6750株/h㎡,并使新竹在林内分布均匀。
12.2施肥与垦复
留笋养竹完成后,均匀撒施发酵过的有机肥20t/h㎡~40t/h㎡或N、P、K元素含量比为3:1:2的自配复合肥0.3t/h㎡~0.45t/h㎡,施肥后垦翻入土25cm~30cm。
12.3病虫害防治
参照DB36/T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