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ppt

发布:2025-03-17约1.89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神经内科——刘伟颅脑结构颅脑结构01概念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02概念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三)外伤性SAH(一)原发性SAH(四)自发性SAH继发性SAH(二)病因1.先天性动脉瘤:最多,好发于30-60岁,女多于男。2.脑血管畸形。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4.其他:如脑动脉炎、颅内肿瘤、血液病、妊娠并发症、结蒂组织病、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1.先天性动脉瘤:最多,好发于30-60岁,女多于男。2.脑血管畸形。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4.其他:如脑动脉炎、颅内肿瘤、血液病、妊娠并发症、结蒂组织病、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01血液02蛛网膜下腔03沉积脑池部分脑池04刺激血管05脑血管痉挛06血细胞破坏07血管活性物质08脑积水09临床表现SAH的临床表现25341年龄起病骤急头痛与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者多在20~40岁突然用力或情绪兴奋等诱因,出现头痛、呕吐,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展到最严重程度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1)颈项强直(2)克尼格氏征(3)布鲁辛斯基征再出血: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一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二周内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再出血的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多在病情稳定情况下,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甚至去大脑强直,复查脑脊液再次呈鲜红色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可继发脑梗死脑积水:急性脑积水于发病后一周内发生,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积血量有关010302并发症颅脑CT: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脑脊液(CSF)检查: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水平多正常脑动脉造影(DSA):可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对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MRI,MRA:在急性期通常不采用,因有可能诱发再出血。辅助检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的鉴别治疗SAH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治疗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脑水肿一般应用20%甘露醇,静脉推注或快速静滴,必要时用速尿。绝对卧床休息4--6w.避免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过早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一般要保持在平时水平,最好不超过20/12kPa,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脑供血不足。2.控制血压多主张选用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3.解除脑血管痉挛治疗手术治疗5.止血剂的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当病人剧烈头痛,用一般止痛药难以控制时,可谨慎地采用腰穿放脑脊液的方法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6.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发病后24~72h内进行。但昏睡、深昏迷的患者不适于急性期手术,除非颅内血肿的发展危急生命。如属动静脉畸形,可等到一般情况好转后手术。护理诊断疼痛、呕吐:与出血刺激脑膜以及脑水肿有关。昏迷及意识障碍: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代谢障碍有关发热:与感染或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吸收热等有关。自理能力缺陷便秘:与长期卧床,不能正常如厕,进食量减少,肠蠕动缓慢有关再出血危险:动脉瘤和动脉畸形引起潜在肺部感染: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发热全身不适,咳嗽,呼吸困难等有关。护理措施颅内高压、头痛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一般为4~6周,,头抬高15~20°使用降压药和镇静止痛药护理措施昏迷期病人加用床栏,防止坠床2、昏迷及意识障碍的护理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意识及瞳孔的变化血压应保持在150-160/90-100mmHg左右注意瞳孔的大小、性状及对光反射护理措施高热病人的护理冬眠疗法,注意补充液体和能量,成人每天至少在2000ml左右,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出汗者勤换床单、衣裤,避免受凉,生理盐水漱口体温过高者,大动脉处放置冰袋,50﹪酒精或温水擦浴护理措施用气垫床、勤翻身防褥疮的发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