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伯格世俗化理论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 要
本文以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家皮特 ·伯格(Peter Berger)的世俗化理论
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伯格世俗化理论的背景、内涵、演变和影响,以及学术
界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和辩护。
在西方学术界,“世俗化”一般指宗教的重要性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断丧
失。二战以后,对世俗化现象的研究逐渐形成所谓的世俗化理论,成为西方宗
教社会学理论的主流。上个世纪60年代末,伯格出版了《神圣的帷幕:宗教社
会学理论之要素》(1969)一书,全面建构了其宗教社会学理论体系,其中包
涵着系统而深刻的世俗化理论。伯格由此成为世俗化理论的最重要代表。
伯格在中性立场上界定了“世俗化”一词的基本含义,认为世俗化反映的
是社会和文化不断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控制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和个体主观意识等三个层面。他开创性地探讨了宗教世俗化发生的内
在根源,认为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自身就带有世俗化的种子。而
对于世俗化在全球的蔓延,伯格认为现代化是其主要驱动力量。基于对宗教将
在现代社会日益缺位的假设,伯格对宗教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颇感悲观。本文归
纳出伯格世俗化理论具有综合性和辩证法的特色,肯定了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70 年代以后,伯格开始关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其宗教研究的视
野也随之拓宽,这为他重新审视世俗化理论奠定了契机。后来,他逐渐对早期
的世俗化理论做出修正。90 年代,伯格提出了“非世俗化”观点,实质上否定
了30年前他在世俗化理论中提出的许多结论,实现了理论上新的突破。
通过分析伯格世俗化理论在各时期的演变,本文对伯格由世俗化至“非世
俗化”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做了初步概括。其思想嬗变的理论前提在于“对宗
教之于社会的必要非替代性功能的预设”,理论基点在于“宗教主体性的再发
现”,方法论基础是“宗教在研究视角中由客体地位至主体地位的转换”。
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新范式——宗教市场论为参照,围绕伯格世俗化
理论展开了批判。笔者研究发现,以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为代表
的宗教市场论者批判伯格理论的两个基点是,否认旧范式的“宗教是非理性的”
1
论断,和充分重视宗教主体性的作用。也有学者努力地维护伯格的世俗化理论,
例如史蒂夫·布鲁斯(Steve Bruce)。布鲁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
认为伯格向“非世俗化”的嬗变是无意义的,世俗化依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发
展趋势。
对于伯格而言,从世俗化理论的阐述到“非世俗化”观点的提出,反映了
他在真理探求之路上不断前行的轨迹。在宗教社会学史上,伯格的世俗化理论
将是一节永远不能忽略的必修课。
关键词:
世俗化理论 皮特·伯格 多元化 理性化 非世俗化 宗教市场论
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Peter Berger’s secularization theory, mainly on the
background, meaning, evolvement and influence, and discussed the criticism and
vindication from academic community.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ommunity, seculariz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that religion loses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societ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henomena of secularization gradually f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