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学研究 2008 年第 4 期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
——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汲 喆
提要:本文评论了三种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思路: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宗教经济模式、以多维度分
析和去制度化为中心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旨在比较不同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教—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
多元宗教现代性研究。作者指出,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
在于更好地回答经典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重新追问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将研究的焦点从
对现代性的确证转换成对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经典世俗化理论 宗教经济模式 新世俗化理论 多元宗教现代性 现代性 宗教变迁
一、导 言
在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对经典“世俗化”(secularization )理论的质疑已经不能算是具有原
创性的工作了。所谓经典世俗化理论,主要是指由欧洲的启蒙理念和经验生发而来的、以经典社会
学家们的某些论述为基础的有关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衰落的各种观点。在理论层面上,这类观
点在上个世纪 60-70 年代(甚至更早些)就已经暴露了众多问题,例如它们所具有的强烈的意识形
态色彩、所预设的线性社会进化史观及其西方—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宗教观念等等。从经验的角度来
看,宗教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衰退的假设以及与这一假设相关的政教分离、宗教的私人化等衍生
性命题,似乎也与当代世界的宗教景观颇为矛盾。事实上,近 20-30 年中,各种新、老宗教不仅在
全球范围内普遍兴旺,而且也继续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西方相继发生的有宗教深刻卷
入的政治事件尤其突显了这一势态,例如 1979 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89 年的东欧剧变以及 2001
年的“911 ”事件。正因如此,不少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批判视为更新宗教社
会学理论的起点。在这股潮流中,美国社会学家贝格尔(Peter Berger )的转向具有指标性意义,也
常为世俗化理论的批评者所乐道。这位 20 世纪 60 年代世俗化理论的重要建构者在 90 年代末公开
承认世俗化理论“是个错误”。根据他最近的看法(Berger ,1999),除西欧以外,当今世界与其说
是处在世俗化当中,不如说是处在宗教复兴当中;或者说,现在的趋势是“去世俗化”
(desecularization )的① 。
很难有一个议题能像世俗化这样,既是公认的老生常谈,却又能不断地激起人们的热情。争论
不绝的原因之一在于世俗化概念本身就充满歧义。由于争论者往往在不同的理论和经验的上下文
中、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使用这一概念,新的话题便层出不穷。此外,人们对于宗教/非宗教、神圣
/世俗的界限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否定、批判和修正虽然可以说是汗牛充
栋,但争论并未达致共识,或者说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事实上,对世俗化的反省还在不断地累积并
向不同的方向进展,因此,对相关争论的梳理甚至已经成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
并不打算系统地回顾这一远未终结的理论公案② ,而是要集中讨论三种较有影响的超越经典世俗化
理论的思路,它们是:宗教经济模式(religious economies model ,或称“宗教市场理论”)、“多维的”
(multidimensional ) 和“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多元宗教
现代性”(multiple religious modernities )理论。这三种“后世俗化”论述分别代表了当代宗教社会
学对待世俗化理论遗产的三种策略:否弃、重新定义和有限使用。通过对这三种后世俗化理论的述
评,我将试图说明什么是经典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关怀、如何可能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并分析这些
后世俗化论述和最近一些中国宗教研究之间的关联。
① 针对贝格尔的这种转向,一些社会学家也作出了批判性的回应,参见 Woodhead(2001),特别是其中Steve Bruce和Daniè le Hervieu-Léger
的文章。
② 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对世俗化争论的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