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节日日趋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传统节日日趋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研究
缘起
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可临近端午,人们似乎只记得在这天吃粽子和关心放假了,超市、商店等开始提供粽子供消费者购买,有些商家却也借此推出“与众不同”的粽子博取噱头。端午节日趋世俗化和商业化,背后的文化底蕴正被慢慢淡忘。
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从最近几年的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和仪式活动等都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已经趋于失传了,过节的氛围的淡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次研究想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保护传统节日的意义
第一是延续历史。我们常常说,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当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尤其是传统文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断裂了。而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传统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是增加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节日,而这一切都是文化。而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能够起到这个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自豪,这种自豪感,永远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
相关概念
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 HYPERLINK /view/182671.htm \t _blank 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它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等众多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世俗化: 概括提炼一下席纳尔定义的六种含义,似可认为,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它意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之羁绊,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传统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世俗化。
商业化:商业化指的是以提供商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研究假设
传统节日日趋世俗化和商业化
研究内容
传统节日的现状问题
1传统节日气氛淡化,趋于表面化,“抢”不过洋节。
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圣诞树、圣诞晚会、苹果、圣诞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成为大街上的主角,连平安夜也会被大肆宣传,。可反观我国传统节日,对于那些影响力比较大、流传性比较广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的起源、传说及习俗等,绝大多人生都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但对于中元节、鬼节、地藏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呢?相信大多数人不了解,更别提过这些节日了。即使过节,传统节日的部分形式内容被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节日的娱乐功效被人们扩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不免增加了人们 对传统节日的疏离感和陌生感。
我想大家对于韩国申遗端午节成功仍耿耿于怀,那为什么我们没提前想到这一点,是自信端午节就是我们国家的,还是不够重视这个节日,没这个意识?
2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黄金周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旅游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餐饮部门争取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正常合理的的商业活动能够推动节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这种商业活动不合理的话会危害百出:宾馆饭店的“年夜饭大PK”花样百出,传统节日应有的饮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成了商家月饼大比拼的关键时机,一些商家卖过期月饼,使人们对节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节的祭奠仪式在商品化的社会里也变了味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浸天飞舞,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别墅”、“小姐”、“宝马”等。传统节日价值观念在异化,传统佳节原有的意义被商业泡沫歪曲抹杀了。
3传统节日成了贪污腐败的新手段
近年来,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的礼尚往来的形式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我国的传统节日当作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以压岁钱为例:给孩子压岁钱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分赠钱币,借以祝福,这是用来表达亲情的温暖,体现了浓郁的民风民情。在过去,压岁钱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主要是图个热闹、吉祥。而现在许多人把孩子当成交际应酬的工具,压岁钱收得最多的,几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职的孩子。以月饼为例:2007年中秋节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某食品厂生产了一系列的“黄金月饼”.其售价从2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