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总体要求
1.课程性质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PLC基本指令、PLC功能指令和工业控制的人机界面这三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系统地掌握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及计算机控制的设计和应用的知识,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目的
本课程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主,设计由一些工业自动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控制方案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控制方案,也可以采用链式分散控制方案。目的是使整个生产线保持节拍、协调作业,能够高效、稳定的工作,形成现代化的生产规模。
3.设计内容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是由一些自动化设备组成的,每一台设备在生产线中完成一部分工作,产品加工时通过运输工具在各台设备之间传递,因此这种自动化生产线也称为流水线。
本课程设计要求通过PLC实验装置模仿这种生产线的工作,一个PLC实验装置仿真一台生产设备,几台PLC实验装置组成整个生产流水线。根据要求,整个班级分成几个项目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每个学生完成其中一台设备(一个实验装置)的编程和调试。
课程设计仿真生产线是一条零件加工流水线,主要由6台设备组成6个工作单元,中间有一些辅助设备和环节,可供6~8名学生组成项目组进行课程设计。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设备的加工过程。
第1单元:由传送带运输毛坯零件通过一个长度检测和分类的辅助设备。正常规格予以通过,超长的零件也可以通过,但要加以记号,以便进行2次加工,短的零件则报废剔除。可以加工的零件到达加工设备后,首先经过定位、夹紧、端面加工,然后再释放到传送带上输送到下一个工位。有记号的超长零件,则在完成上述加工后,再进行二次加工进入下一工位。
第2单元:输送来的零件进入一个三工位设备的上料工位(一工位),零件在上料工位排队,当有加工信号时,释放一个零件到待加工位,再由送料器送到加工工位(二工位),若加工工位上原来有零件,送料器同时将该零件送到卸料工位(三工位)。零件到达加工工位后,加工机构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再等待送料器将该零件送到卸料工位,同时再送入下一个新零件;零件到达卸料工位后,卸料推杆将该零件推入传送带,向下一个工位输送。
第3单元:该零件的下一步加工是一台四工位旋转工作台,零件要安装到四工位旋转工作台需通过机械手来完成,机械手负责该四工位旋转工作台的零件的安装和取走。机械手控制程序是本步工作的重点。机械手的底座是一个旋转台,可以停留在上料传送带、四工位工作台的装卸料工位、下料传送带三个方向,机械手还可以进行升降、伸长缩短、夹紧放松运动。机械手的控制程序设计中要注意,对四工位旋转工作台,开始加工的1~4个零件都是先装料,不必卸料,把这种工作要求定为第一种控制模式。但是从第五个零件开始,必须先卸料再装料,以后连续工作也是这样要求,这是第二种控制模式。当有了停止信号后,要执行只卸料不装料的第三种控制模式。
第4单元:机械手将零件装到四工位旋转工作台的装卸料工位(一工位)后,旋转工作台转动90°,将零件送到钻孔工位(二工位)进行加工,完成钻孔加工后,等待机械手将下一个零件装到工作台的装卸料工位后,旋转工作台再转动90°,将该零件送到镗孔工位(三工位)进行加工,同时钻孔工位也对下一个零件进行加工。一、二、三工位都完成后,旋转工作台再转动90°,将第一个零件送到倒角工位(四工位)进行加工,4个工位都完成后,旋转工作台再转动90°,将这个零件送到装卸料工位(一工位)完成全部加工,等待机械手将这个零件取走。注意,四工位旋转工作台控制二、三、四工位的加工,也要有3种工作模式,即工位上有零件时才加工,没有零件就不加工。
第5单元:机械手将旋转工作台的零件卸料后,通过卸料传送带将零件传送到吊篮,吊篮上有一个计数器对进入吊篮的零件进行计数。满设定值后吊篮起吊,进行三个槽的化学处理过程。吊篮上升到顶后,向前移动到一号槽(去除表面油污)下降,在一号槽停留设定时间后,吊篮再次上升然后向前移动到二号槽(化学处理)下降,在二号槽停留设定时间后,吊篮再次上升然后再向前移动到三号槽(清洗干燥)下降,停留设定时间后,吊篮再次上升到中间位置停留设定时间,再升到顶后向前移动到卸料工位下降,吊篮倾翻,将零件倒入振动盘。
第6单元:零件在振动盘中排队到出口,出口处的光电传感器判别到有排列整齐的零件,立刻启动两轴自动装箱机到出口处夹住零件,将零件放入箱中的指定位置,自动装箱机不断的将出口处的零件依次放入箱子的各个部位,直到该箱子放满,再执行盖箱盖,换新箱子后,再进行装箱。
上述设备组成一条生产流水线,每个单元由一个学生设计、编程。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编写了自己单元的控制程序,整个生产流水线就能够正常工作了,这里还有一个流水线的生产节拍问题,流水线如果采用链式控制,每个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