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蔡昉
? 2012-08-31 10:39:21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京)2012年1期
【内容提要】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因而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只有正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可能找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本文归纳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制度调整提高养老能力和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 键 词】未富先老/第二次人口红利/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劳动力供给 早期的人口学教科书在使用人口金字塔图解年龄结构这一人口特征时,往往会分别举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发达国家作例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金字塔,显示出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即具有一个由少年儿童人口构成的庞大底座,随着年龄提高而逐渐变窄,上端是尖尖的塔顶,表明较高的生育水平和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人口金字塔形状则更接近于一个倒金字塔形状,表明较低的生育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如今,教科书作者只需画出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金字塔,就可以得出对比鲜明的人口年龄结构。而从动态的角度看,这也就是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仅反映了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口也同时老龄化这个一般规律,而且表现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收入水平提高速度的特殊性。在过去的30余年中,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更是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步伐推进。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本文在进一步刻画这个人口转变特征的基础上,讨论老龄化对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特殊挑战。 早熟的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是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正如经济学家所观察到的,与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人口转变相伴,呈现出两条反映人口结构的倒U字型曲线,分别显示人口出生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先上升随后下降的变化轨迹。①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应提高,形成人口老龄化趋势。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平均预期寿命,不仅婴儿死亡率和其他年龄人口的死亡率下降,人们也因生活质量的改善而活得更长,增加了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这也是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规模庞大和增长过快的人口,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关注问题。国内外观察家们曾经不无担忧地预测,中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6亿。但是,大多数人未能预料到的是,中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人口转变,生育率下降的速度也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目前已经处于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4亿,而且已无人预测中国人口峰值会超过15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3.5岁。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迅速提高,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87%。如果按照惯例,即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称作老龄化,则中国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了。 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中国的老龄化程度甚至比国内的估计更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2020年将提高到13.6%,2030年18.7%,2040年26.8%,2050年则高达30.8%。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情况下(图1),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迅速降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就开始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也一直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下一步,随着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图1国际比较中的中国老龄化进程
注释:发展中国家数据中剔除了中国。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 CD-ROM Edition, 2011.
无论按照哪种排位标准,中国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例如,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中国目前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高出很多的老龄化程度,意味着中国人口转变的某种特殊性,我们将其称为“未富先老”。一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