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的.ppt
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检验科
郑遵荣
1.生物学特性2.与颅脑损伤3.与动脉粥样硬化4.与冠心病5.与脑血管病6.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7.对健康人群首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C反应蛋白概念(C-reactiveprotein,)(1)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2)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3)由5个相同的多肽链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五球体(盘形多聚体)。
存在于(1)血清(2)脑脊液(3)胸腹水等多种体液中。(4)半衰期约15h。
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
CRP与IgG1的重链第三恒定区(CH3)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非常相似,与补体C1和某些HLA抗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有相似之处。提示CRP与IgG、C1和HLA抗原具有共同起源。
CRP具有与IgG和补体相似的(1)调理和凝集作用(2)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3)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表达及其它免疫调节功能。
尽管为非特异性的,但对于(1)细菌感染(2)各种炎症过程(3)组织坏死与损伤及其恢复期的筛检、监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都有重要的价值。
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1)存在慢性炎症(2)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
以往CRP的检测(1)免疫透射比浊(2)免疫散射比浊检测能力在3~5mg/L以上。
(1)对于检测活动性感染绰绰有余,(2)对于健康人群心血管事件危险评估中微量CRP的变化的检测则显得力不从心。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1)ELISA(2)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3)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等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
使得CRP的检测能力提高到0.15mg/L,ELISA方法甚至可以检测到0.007mg/L浓度的CRP,故称超敏-CRP。
超敏-CRP(1)是诊断和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有效指标。(2)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
CRP存在于梗死心肌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和斑块中。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局部炎症的程度和范围引起的刺激反应可导致血清超敏CRP水平升高。
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患者可见CRP增高,随后心肌梗死,峰值在症状发作后36~96h,CRP15mg/L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天内病情恶化的强有力预测因子。
1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主要由肝脏合成(2)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3.5mg/L)(3)在组织损伤、急性感染发生后6~8h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值
(4)可达正常值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5)升高幅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6)炎症治愈后浓度迅速下降,7~12天可恢复正常水平(7)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
(8)能结合细菌、真菌体内的多糖物质(9)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
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1)发热(2)免疫反应增强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2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
对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1)是一种疾病标记物。(2)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3)且创伤越严重,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的速度越快,并释放入血液中。
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速度越慢。这是因为决定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唯一因素是合成速率。
当可刺激超敏C反应蛋白增加的因素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也不会很快消失,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
可见,颅脑损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1)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2)对判断伤情轻重、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3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
超敏C反应蛋白(1)是补体激活剂,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