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docx
Page4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P11~1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声音的强与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学问目标
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视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试验操作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
科学看法目标
形成擅长视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亲密相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相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难点:从探究活动中,发觉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之间的联系。
教学
打算
为学生打算: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
老师打算: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音叉(含橡皮槌)、一段(鼓乐)音频、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引导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2.揭题: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次课将带领大家一探原委。(板书:声音的强与弱)
【设计意图】通过“听鼓声抬手臂”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更,然后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
探究
与研讨
探究一: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大小的关系
1.出示: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
2.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将钢尺部分伸出桌面,分别用较大力和较小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
3.讲解:(教学提示:演示拨动钢尺并引导学生视察钢尺振动的状况。)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复运动的距离称为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
探究
与研讨
4.提问:(教学提示:轻敲鼓面。)大家能看清鼓面的振动吗?(预设:看不清。)怎样能更简单视察到鼓面的振动状况呢?(预设:在鼓面上撒黄豆,视察黄豆跳动的幅度。)
5.布置任务:出示试验帮助卡,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分组试验,依次视察并记录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最终统一用“”来表示。
6.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试验过程中,你们发觉了什么现象?
学生1:轻轻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
学生2: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
学生3:轻轻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
主持人:你们觉得声音强弱与物体的振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4:物体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究
与研讨
7.小结: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设计意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要想探讨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就要视察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的振动状况。设计试验视察声音的强弱与钢尺振动、橡皮筋振动以及鼓面振动的振幅的关系,就能清晰地说明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二: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对悬挂小泡沫球摇摆幅度的影响
1.出示:如图所示装置,将小泡沫球用棉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音叉,使小泡沫球静止时恰好与音叉左端接触。
2.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右端,引导学生视察小泡沫球摇摆幅度的变更并尝试说明现象。(预设: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引起小泡沫球摇摆的幅度不同。)
3.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将手放在喉结处,当我们轻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弱,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当我们大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强,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大。)
拓展
与小结
1.提问:人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动的幅度不同,因而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
2.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会干脆引起鼓膜的振动吗?(预设:不会。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先引起四周的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的振动。)
3.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板书
设计
1.5声音的强与弱
物体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教学
反思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已经有了基础的相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的,还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