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oc

发布:2017-09-19约2.9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课标所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 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略) 三、三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③能够举例说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B.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竞赛在指定的地图上识别地域分异类型和陆地自然带; ②通过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图归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通过列表对比归纳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及其联系。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理解地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分析地理问题的整体性和区域性思维。 ②通过图片、数据与资料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③结合地域差异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习,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的观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四、教学课时和方法 A.课时准备:两个课时 B.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教师归纳】:在海陆分布形成的干湿差异的基础上,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的变化。请同学们观察《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请问此规律在高、低、中纬度中哪里表现最明显?(提示学生注意图下面的图例,了解每个颜色代表什么自然带) 【学生】:中纬度。(可以给学生展示中纬度地区森林和荒漠图片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高纬度的针叶林和高寒植被。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到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板书: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对植被的影响 归纳: 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 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 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承转 【教师】:水和热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主要因素,以上我们学习了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经度性规律,那么大家结合自身的旅行体验(纵向),想想有没有由热量这个因素为主导致的地带性规律呢?下面我们尝试着探讨这一问题。(转入“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上图,如果我们在中国做一个从海南到北京的长途旅行,我们将会看到哪些典型的自然带? 【学生】: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师】为什么会呈现以上变化呢?同学们能否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太阳辐射与高低纬度接收热量多少的关系。 【学生】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 量呈递减趋势 【教师】综合上述,不难发现:低纬度获得热量多,气温高,植物生长旺盛;高纬度获得热量少,气温低,植物生长能力较弱,因此上述几种景观差异很大。这同时说明了热量对植被类型的深刻影响。同学们再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地图》,尝试总结自然带在纬向上的分布特点或规律。 【学生归纳】…… 【教师归纳】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教师讲解】由图可知,纬度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