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理学核心要点与精华总结归纳攻略.doc
生理学总結归纳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构造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2、CO2、NO、CO、N2等气体外,尚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
⑴顺浓度差,不耗能;
⑵无需膜蛋白协助;
⑶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
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1.以载体蛋白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例子:葡萄糖和氨基酸、核苷酸
特点:
⑴载体蛋白质有构造特异性;
⑵饱和現象;
⑶竞争性克制。
2.以通道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特点:
⑴相对特异性;
⑵饱和性;
⑶有开放、失活、关闭不一样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电压门控通道)(顺梯度)
(三)积极转运:
1.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3个Na+出胞,2个K+入胞)
2.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⑴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許多代謝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⑵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⑶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这种势能储备是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原发性积极转运:逆梯度—带电离子
积极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現象
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時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是膜受到有效刺激后,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位的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四、肌细胞的收缩
(一)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与兴奋-收缩偶联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第二节血液
一、血细胞的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调整
(正常人的紅细胞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开始出現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一)紅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5~5.5×1012/LHb:120~160g/L紅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紅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⑴运送O2、CO2⑵缓冲血液pH值
3.生理特性:
⑴渗透脆性: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御力作為脆性指标。
正常值: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完全溶血。
影响原因:衰老RBC>刚成熟RBC;遗传性球形紅细胞>正常RBC。
⑵悬浮稳定性: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指标:紅细胞沉降率(ESR)——以第1小時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达RBC沉降速度。
正常值:男:0~15mm/h,女:0~20mm/h。
影响原因:血浆成分影响悬浮稳定性!与紅细胞无关。
①白蛋白、卵磷脂可克制紅细胞叠连。
②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增进紅细胞叠连。
⑶可塑造变形性: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影响原因:与表面积/体积呈正有关;与RBC膜弹性呈正有关;与RBC内粘度呈负有关。
4.造血:
⑴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⑵促成熟因子:VitB12、叶酸→巨幼紅细胞性贫血
5.紅细胞生成的调整:
⑴促紅细胞生成素(EPO)⑵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x109/L
2.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比例(%)
重要功能
中性
粒细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紅细胞及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碱性
粒细胞
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
粒细胞
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整
(三)血小板生理: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汇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時,毛细血管脆性增高;
②血小板还可释放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增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修复受损血管;
③当血管损伤時,血小板可被激活,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二、生理性止血
出血時间:正常1~3min。(血小板)凝血時间: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