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第二讲.解读.ppt

发布:2016-04-09约7.9千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中包括差热分析法(DT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鉴定是否形成了包合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鉴定时测定客分子药物、环糊精、包合物、物理混合物各自的DTA曲线,由DTA曲线上的吸收峰及温差的变化可显示包合物是否形成。 4.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是比较药物包合前后在红外区吸收的特征,根据吸收峰的变化情况(吸收峰的降低、位移或消失),证明药物与环糊精产生的包合作用,并可确定包合物的结构。 可以分别做药物、环糊精、二者机械混合物和包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并进行比较。该法主要用于含羰基药物的包合物检测。 食品工业 药剂学 香料 化妆品 杀虫剂 β-CD包合物的应用 第四节 微粒 一 概述 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壁壳,将液体或固体药物包裹成直径1-5000um的微小药库型胶囊。 微囊的组成:囊芯物和囊材(壳) 微球: 是使药物溶解(或分散于)高分子材料骨架中所制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微囊和微球粒径同属微米级,统称微粒 微囊化目的 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 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③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④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与应用与贮存 ⑤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⑥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⑦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⑧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裹 药物微囊化发展历程 微囊化技术的进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主要应用的是粒径为5μm~2mm的微囊。 第二阶段:80年代出现了l~10μm的微粒和10~1000nm的纳米粒等第二代产品。其非胃肠道给药时,被器官或组织吸收能显著延长药效、降低毒性、提高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毫微粒可以靠细胞吞噬而将药物带入细胞内。 第三阶段:靶向作用的微粒或纳米粒出现。 靶向制剂有多种方法,有的主要基于被动靶向,如靠微粒大小而被肝、脾、肺及其它器官的细胞吞噬或被毛细血管所截留,有的靠主动靶向,包括在微粒表面结合带电基团、极性或非极性基团或单克隆抗体.也可以结合磁导向物质形成物理靶向。 药物微囊化发展历程 近年采用微囊化技术的药物已有100多种,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多肽、避孕药、维生素、抗癌药以及诊断用药等。上市的微囊化商品有红霉素片、β胡萝卜素片等。 近10年报道得较多的是多肽蛋白类、酶类(包括疫苗) 和激素类药物的微囊化。这对微囊化研究及应用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药物微囊化发展历程 1.囊心物 囊心物除主药外可以包括提高微囊化质量而加入附加剂,如稳定剂、稀释剂以及控制释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改善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 不同工艺条件对囊心物的要求: 相分离凝聚法时囊心物一般不应是水溶性的, 界面缩聚法则要求是水溶性的 二、微球和微囊的载体材料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on 2.载体材料 一般要求是: (1)性质稳定; (2)有适宜的释放速率; (3)无毒、无刺激性; (4)能与主药配伍,不影响药物的含量测定; (5)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 (6)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溶解性等。 二、微球和微囊的载体材料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on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 无毒、稳定、成膜性好。 明胶 gelatin:平均分子量1.5至2.5万的混合物 水溶性蛋白 酸水解的明胶为A型明胶 等电点7-9 碱水解的明胶为B型 等电点4.7-5 明胶可生物降解,几乎无抗原性 常用量20-100g/L 二、微球和微囊的载体材料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on 阿拉伯胶Arabica acacia 系由糖苷酸及阿拉伯酸的钾、钙、镁盐所组成。 常与明胶等量配合, 作囊材的用量20-100 g/L,也可与白蛋白配合作复合材料。 壳聚糖 Chitosan 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得的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多糖。 可溶于酸或酸性溶液,无毒、无抗原,在体内能被溶酶菌等酶解,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成膜性 二、微球和微囊的载体材料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on 海藻酸盐Alginate 系多糖类化合物,常用稀碱从褐藻中提取而得。海藻酸钠可溶于不同温度的水中,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不同产品的粘度有差异。 因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故可用海藻酸钠。加CaCl2可使之固化成球/囊, 常用量10g/L。 二、微球和微囊的载体材料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on (二)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属阴离子型的高分子电解质,常与明胶配合作为复合囊材,一般配成1-5g/LCMC-Na和30g/L明胶,再按2;1混合。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在强酸中不溶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