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世纪.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的中世纪
缪国凡
「摘要」公元五世纪,欧洲进入了黑暗野蛮的“中世纪”。与此同时,中国出现南北朝“五胡乱华”的长期混战局面;究其原因,和历史上其它战乱分裂不同,主因是因为政治上实施“九品中正制”,致使门阀当政,阻碍阶层流动,民族凝聚力大为减弱。隋朝“科举制”创立,焕发了封建社会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国不仅不会有大唐盛世,完全可能进入和欧洲相似的战乱分裂的“中世纪”。
「关键词」南北朝 中世纪 科举制 阶层流动
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的概念。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到15世纪)的这段时期,有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延伸到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缺乏整体的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科技和生产力基本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希望;所以,中世纪在西方史中又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来,欧洲方才步出黑暗。
公元476年,被罗马人认作“蛮族”的日耳曼人,攻占了称为“永恒城”罗马(比之略早一些,中国蛮族“匈奴”灭掉西晋),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政权继续存在(中国则是西晋灭亡后,东晋王朝继续存在)。随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统一的“法兰克王国”,虽然表面统一了,但却外强中干,没有文化科技发展,不久又分裂成若干个小王国。
纵观世界历史,战乱分裂是家常便饭,并非中世纪的“标配”,那么欧洲中世纪有什么本质特征呢?其实,中世纪并不只是割据混战,而是整个欧洲社会失去了对当时文化、制度的自信,缺乏民族的凝聚力,人们找不到发展方向。古罗马人政治上军队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更换控制皇帝,道德上已经沦为只知追求金钱权利、享乐淫欢;文化上已经没有古希腊、古罗马早期的荣光;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经济兴起,迫切需要政治力量保护这种生产关系,于是自耕农和封建主之间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自耕农为封建主提供产品,封建主为自耕农提供保护,自耕农只是效忠封建主,并不“越级”效忠国王。封建主又和古罗马的帝国体制形成了矛盾冲突,古罗马欧洲没有及时找到一种文化制度,来解决这种深层次矛盾。所以说,古罗马不是被“蛮族”、而是被自己灭掉的。
中世纪的欧洲人,也像现代中国,把国外(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印度)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世外桃源;《马可波罗游记》即是一个证明,人们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欧洲的伟大复兴,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这是那个时代欧洲的呼声,也是欧洲人民的梦想,文艺复兴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此。虽然在表面上,欧洲围绕在一个上帝的旗帜下,但却没有一个正确实用的制度实现、保持国家统一与和平发展,这才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实质。
二、中国南北朝及科举制的建立
几千年来,中国对于自己的文化制度,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自豪感,一直到清朝末年。虽然历史上多次遭遇外族入侵、统治;但无论中国人、外国人(蛮夷)都承认中国的文化制度的先进性,蛮夷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中国,但在文化制度却主动自发的向中国学习。到了鸦片战争敲开国门,开始“睁眼看世界”,也坚持认为中国的文化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只不过洋人“船坚炮利”而已,我们只要进行“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就能救中国。直到甲午战争后,方真正感到中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出了问题,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叹息,到了二十世纪初,甚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有中世纪吗?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没有。因为中国自周朝建立,经春秋战国,秦朝一统六国,汉唐至现代,是一个文化制度延绵不绝的过程,虽有战乱分裂但时间较短,和平统一占中国历史的三分之二以上,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有着明显的欧洲中世纪特点。这段时间,不是从刘裕篡夺东晋,而是从公元291年的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一直到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灭掉陈朝,统一中原,有近300年的动乱。在这段时间里,其主要特征是“五胡乱华”,“正统”的西晋王朝贵族,纷纷“衣冠南渡”,建立东晋。而广袤的北方中原地区,惨遭外族蹂躏,致使当时中国人口大量减少,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三国时期,自曹魏政权建立后,为了当时贵族上层的利益,实施了“九品中正”制度,理论上,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实际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阀控制了社会政治生活,严重影响社会的阶层流动性,门阀贵族执掌政权,但却崇尚清谈之风,不务实事,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占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