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导学案高一地理必修二.docx
2.3城镇化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掌握判读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分析城镇化的有利影响和产生的问题。
结合材料,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和进程差异。
结合案例,分析中国新兴成长发展道路。
【自求新知】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又称,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农村地区转变为、农业活动转变为的过程。
2.城镇化推动力: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3.城镇化的描述指标
城镇化可以用、变化、变化、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水平等来描述。
4.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
5.世界城镇化过程
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与特点
产业发展特点
问题
发展新趋势
缓慢发展阶段
低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第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水平缓慢提高
阶段
30%70%,和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快速发展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第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加速发展,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成熟阶段
超过70%,城镇化水平较高
城乡差距缩小,第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中心城区再现衰落迹象
增速趋缓,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6.城镇化的利与弊
(1)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乡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进步,提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产生的问题
①资源问题:城镇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城镇人口增加,用水量激增,造成等。
②污染问题
③问题
④社会问题:阶段性社会问题,如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房价过高、管理粗放、应急设施滞后、犯罪率上升等;发达国家因外来移民可能造成种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等。
【拓展提升】
郊区化: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产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城市空间向外扩展,整体仍处于扩张状态。
逆城市化:城镇化后期阶段,人口由大城市向乡村或中小城镇迁移,城市总人口规模趋于缩减,城乡发展趋于均衡。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城镇化
(1)特点
起步、总体水平、城镇化率一般达7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2)主要表现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的趋势,从而形成。
②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城市”“紧凑型城市”,并提出“城市”等新理念。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1)特点
起步,总体水平,地区差异。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率多在%以下。
(2)主要表现
①第二次时间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镇人类总数开始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总数。
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城镇化率即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
有些国家存在城镇化问题或城镇化问题。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中国城镇化现状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发展不平衡。
(2)母亲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任务艰巨,大。
2.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3.中国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