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济统计学第三版课后答案李心愉.doc
应用经济统计学第三版课后答案李心愉
(应用经济统计学第三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年龄B.工资C.性别D.身高。
答案:C。
解析: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性别属于品质标志;而年龄、工资、身高都可以用数值表示,属于数量标志。
2.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50个学生B.每一个学生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答案:B。
解析: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是50个学生,总体单位就是每一个学生。
A.1500元B.1600元C.1750元D.2000元。
答案:C。
4.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中位数B.众数C.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
答案:C。
解析: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它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
5.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σ甲=5元,σ乙=6元,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
A.甲大于乙B.乙大于甲C.甲乙相同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标准差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标准差越小,说明数据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强。因为σ甲=5元<σ乙=6元,所以甲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于乙企业。
6.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的是()。
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时间数列D.平均数时间数列。
答案:A。
解析:时期数列的特点是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可以相加,其和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总量;时点数列中各个指标值不能相加;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中的指标值也不能简单相加。
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y=a+bt,其中参数b为负值,则这条直线是()。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C.水平趋势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答案:B。
解析:在直线趋势方程y=a+bt中,b表示直线的斜率,当b为负值时,说明随着时间t的增加,y值逐渐减小,即这条直线呈下降趋势。
8.某地区居民以同样多的人民币,2019年比2018年少购买5%的商品,则该地的物价()。
A.上涨了5%B.下降了5%C.上涨了5.26%D.下降了5.26%
答案:C。
解析:设2018年购买量为q1,价格为p1,2019年购买量为q2,价格为p2。已知2019年比2018年少购买5%的商品,即q2=(15%)q1=0.95q1,且p1q1=p2q2,则p2=p1q1/q2=p1q1/0.95q1=1/0.95p1,物价上涨幅度=(p2p1)/p1=(1/0.951)×100%≈5.26%。
9.在抽样推断中,必须遵循()抽取样本。
A.随意原则B.可比原则C.随机原则D.对等原则。
答案:C。
解析:在抽样推断中,必须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使样本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10.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A.1<r<1B.0≤r≤1C.1≤r≤1D.r>0.
答案:C。
解析:相关系数r是测定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其取值范围是1≤r≤1。当r=1时,为完全正相关;当r=1时,为完全负相关;当r=0时,表示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某企业总资产1000万元B.某职工月工资2000元。
C.某地区出生人口总数10万人D.某产品合格率95%
E.某企业全部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人均产量50件。
答案:ACDE。
解析: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某职工月工资2000元是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不是统计指标;而A、C、D、E选项都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属于统计指标。
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A.工人按出勤率分组B.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D.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