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史23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渐克服和正常关系的恢复 一、80年代初苏联仍是中国在国际上谴责的主要对象 二、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和中苏关系的解冻 三、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和中苏接触的增多 四、戈尔巴乔夫访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一、80年代初苏联仍是中国在国际上谴责的主要对象 1、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 2、反对苏联干涉波兰内政 3、抗议苏联在中苏边境制造事件 4、抗议苏联苏联当局的情报机构对中国外交人员进行威胁和策反 一1、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 “强烈谴责苏联的霸权主义行经,坚决要求苏联停止对阿富汗的侵略和干涉,撤出了一切武装部队。”——12月3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1980年1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国代表也对苏联的侵略行径进行强烈谴责。 1980年1月,中国建议延期举行中苏关于国家关系的谈判。 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大会和伊斯兰国家会议都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 1981年,中国提出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三点立场: 1、? 立即、全部、无条件地撤出侵略军队,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2、? 阿富汗人民在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其命运; 3、? 无条件地恢复和尊重阿富汗的独立和不结盟地位。 一2、反对苏联干涉波兰内政 80年代初,波兰出现经济困难和工人罢工,社会动荡。苏联召开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会议,讨论波兰问题。苏联考虑以波兰政府无能为由,对波进行军事干预。 中国: 波兰问题是波兰的内部事务,完全由波兰人自己解决,不容许有外来干涉。目前存在着苏联对波兰进行军事干涉的严重危险,对此各国人民必须提高警惕。如果苏联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公然出兵干预,它比将为此承担严重后果。——1980年12月3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在记者吹风会上的讲话 1981年2月12日,邓小平清楚地表示:如果苏联武装侵犯波兰,中国将表示反对。 一3、抗议苏联在中苏边境制造事件 1979年7月,苏联边防军在新疆塔城的中苏边界上打死中国边民,并把死伤的边民劫走,直到次年2月才将幸存的边民放回。 1980年10月6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使馆,抗议4名苏联武装人员入侵中国内蒙古地区,杀害中国牧民。 一4、抗议苏联苏联当局的情报机构对中国外交人员进行威胁和策反 1980年8月25日,中国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向苏联驻华使馆提交抗议照会,抗议苏联当局的情报机构对中国外交人员进行威胁和策反。 1981年9月,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使馆,抗议苏联方面不断地诬陷中国驻苏使馆的外交人员。 二、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和中苏关系的解冻 1、伯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及中方反应 2、中苏特使磋商出现僵局 3、 “葬礼外交” 4、中苏经贸科技合作迅速发展 中苏关系改善的三个特点 一,? 抓住时机,适时改善 二,? 坚持原则,不急于求成 三,? 改善关系,但不重返大家庭 二1、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及中方反应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在塔什干发表了有关对华政策的讲话。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钱其琛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对讲话作出了初步反应:中国政府注意到了这一讲话;中国政府不能接受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内外政策的攻击;在中苏关系和国际事务中,中国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听其言,观其行” 1982年夏,邓小平召集有关领导人开会,讨论中苏关系,决定采取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个较大的改善。 外交部苏东司司长于洪亮的莫斯科之行 塔什干讲话 1982年3月24日 1982年8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于洪亮赴苏,向苏联传递中方有关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图为于洪亮的说帖首页 二2、中苏特使磋商出现僵局 第一轮1982年10月5日-21日,从1982年10月到1986年10月,进行了9轮磋商。 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主要原因:苏联在三大障碍的问题上不让步。 中国希望苏联能够采取实际步骤: 一、从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 二、停止支持越南侵占柬埔寨; 三、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坚持所谓不应该提先决条件不不损害第三国利益的立场,认为这些问题不直接关系到中苏两国关系,拒绝讨论这个问题。 二3、 “葬礼外交” 1982年11月11日,勃列日涅夫去世。 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赴苏参加葬礼。苏联外长会见了黄华,这是近20年来两国外长的第一次接触。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去世。万里副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了葬礼。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会见了万里。这是中苏政府领导人自1969年来的第一次接触。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去世。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参加了葬礼。 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