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和研究》中期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本课题自2015年8月申报,于2015年9月开题。半年来,在教研室领导和各位同行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入研究,一直以课题研究的预期设计方案和目标进行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措施的策略,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及措施
(一)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们课题的当初立项初衷来看,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对象是我校的学生。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大多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不愿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一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语句含糊伴有乡土音、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语言表达缺乏有序性和条理性;同时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口语表达教学不受重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面向本校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发放了调查报告,在每个班级按学号进行了随机调查,共计54人,收问卷54份。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们通过回收问卷的逐题统计,从中发现:
1、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如课堂上、会场上、面对老师、陌生人等场合),常表现为怯场、用词不当、结结巴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有的则干脆一声不吭。
2、从数据来看,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一般。在课堂上普通话使用率比较高,但是,在校外和同学交流普通话就差强人意了,只占到了36.7%。极少数的学生甚至沉默寡言。
3、学生的口语发展能力急待加强。如当众作两三分钟的发言七年级学生能做到的人数只占到36.7%,仍有33.3%的学生无法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经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二是环境因素,三是教师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认识和重视能力不够,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动力。
(二)修改、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针对调查报告显示的状况,结合课题的确立,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针对课题方案中有关内容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了课题研究的方案。
(三)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保证研究人员的素质。
采用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和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学习,使教师们对教科研工作以及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做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做到目标明确,方向准确。
一方面重视理论学习。课题组利用语文教研组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重点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等理论书籍,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课题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评价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根据需要,我们还购买了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方面的书籍十多本,如《口语交际与学生发展》《影响学生的68个口语交际故事》等,并制定了学习计划,规定了学习要求。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培训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展示课、课题培训等各类活动。认真听取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讲座,并参加了在县民中举行的课题研讨活动,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具体做法,指导工作的开展,从而能更切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四)进行组内分工,落实研究的具体措施。
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进行了内部分工,落实了研究责任。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够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并做到分工不分家,协同作战。
(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
(六)制定好学期研究计划。定期进行专题性的调查研究,常态化进行课题研究课,开展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性文章以及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
(七)加强资料积累,规范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成果
就目前而言,我们课题组基本完成了这一阶段既定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立足课堂和教材,初步形成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主阵地,研究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课堂上口语交际的教学与研究。现行的教材中,七八年级安排了十二个口语交际训练专题,九年级则穿插在每单元的“综合学习与探究”中,本身就很系统,所以,从教材出发一直是我们训练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出发,搜集信息和资料,进行资源的共享,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激趣导入——设境交际——反复交际——重点互评——创新迁移”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
2.初步建立了口语交际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办法,调动学生自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初步形成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三级训练思路,即:敢说——乐说——会说。敢说是前提,我们主要是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