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pdf
北京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创办于2001年,采用“本博连读”模式。整个过
程分为医学预科阶段、基础医学阶段、临床医学阶段和临床二级学科阶段。各阶
段内容彼此衔接,逐级体现整合的设计。
2008年,医学部实施“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
教育的课程体系,即“学科背景下的器官系统模式”。在保证公共基础与通识教
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开展
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和实施创新人才计划,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
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通过开展问题导向、案例导向的小班讨论式教学,加强
医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强化临床见习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
各种医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利用临床模
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学生自选学习项目和短期境外交流、科
研训练和选科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视野。
二、专业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医学教育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要求,以“八
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贯彻全人教育思想,遵循“仁智兼养、德理双修、
为人为学相统一”的理念,注重通专并举,德才兼备,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及人文素养、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
队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专业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在科学和学术、临床实践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等方面
应达到以下要求,并完成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
1.科学和学术
1
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
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能够应用医学和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
3)掌握生命各阶段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以及预后。
4)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和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5)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6)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研问题并进行设计研究。
2.临床实践能力
1)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能够与患者、家属、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
员进行有效的交流。
2)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
3)能够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书写病历。
4)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5)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方
法并能说明其合理性,对检查结果能做出判断和解释。
6)能够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各种常见的临床操作。
7)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做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确定
进一步的诊疗方案并说明其合理性。
8)能够了解患者的问题、意见、关注点和偏好,并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其病
情;使患者参与诊疗计划的制定,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进行沟通,
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9)必要时能够向患者和家属/照护者提供相关信息,使他们在完全知情的前
提下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
2
10)能够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结
合到临床实践中。
11)能够依据客观证据,提出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
12)能够发现并评价病情变化程度,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13)能够掌握临终患者的治疗原则,即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采用对症、
心理支持等方法保证患者身体的舒适。
14)能在临床数据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3.健康与社会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