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噪
声
监
测
小组成成员:
监测任务一览表
2012.10.29 上午:(8:30-11:30)
老师指导 周文、薛瑶
周、 郑 下午:(2:00-5:30)
个人方案及资料准备 周文、薛瑶
周、 郑
2012.10.30 上午:(8:30-11:55)
实地优化定点及监测(8个点) 周文、薛瑶
周、 郑 下午:(13:30-17:30)
噪声源监测(15个点) 周文、薛瑶
周、 郑
2012.10.31 上午:(8:30-11:55)
噪声源监测(12个点) 周文、薛瑶
下午:(13:30-17:30)
噪声源监测(12个点) 周、 郑
2012.11.01 上午:
数据处理 周文、薛瑶
周、 郑 下午:
数据处理 周、薛
周、 郑
目录
一、收集资料
监测对象
噪声源类型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
生活噪声:学校内人员及活动
交通噪声:学校周围道路车辆,学校内的车辆
建筑工地噪声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昼间夜间0类 50分贝40分贝一类55分贝45分贝二类60分贝50分贝三类 65分贝55分贝四类70分贝55分贝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2)一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3)二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4)三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5)四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26 27 28 29 30
25 24 23 22 21
16 17 18 19 20
15 14 13 12 11
6 7 8 9 10
5 4 3 2 1
将扬子津东校区用网格划分为30个等大的区域网格,但为了实习监测任务能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有质的完成数据获取记录,在30个网格中经过我们的组员对整个区域现场测定,优化了监测点位。
(按小于5dB的区域合并,大于5dB划分开的规则进行优化)
具体如下:
监测点名称 代表的区域网格 1’ 南大门处的一条公路沿线 2’ 4、5合并 3’ 3远离南大门 4’ 1、2合并 5’ 9、10合并 6’ 8 7’ 6、7合并 8’ 14、15、16、17的操场区域 9’ 14右半部分、13左半部分合并 10’ 昭文馆 11’ 11 12’ 20
13’ 19、12合并 14’ 文津楼18 15’ 24、25合并 16’ 23 17’ 22、29合并 18’ 21、30合并 19’ 28 20’ 26、27合并 21’ 东大门 22’ 东大门以南的公路附近
采样时间与频率
时间: 2012/10/30 上午:10: 00——11:55
下午:13:30——17:30
2012/10/31 上午:8: 30——11:55
下午:13:30——17:30
(具体安排见数据处理部分)
频率:每个点分时段监测,每五秒记录一个数据,记录100个数据,一天测一次,共两天
监测方法
取一个瞬时A声级,连续读取100个数据。读数的同时记录附近主要噪声来源和天气条件。天气条件要求在无雨无雪的时间,声级计应保持传声器膜片清洁,风力在三级以上必须加风罩(以避免风噪声的干扰),五级以上大风则应停止测量。测量过程中,一人手持仪器测量,另一人记录瞬时声级,传声器要求距离地面1.2m,测量时噪声仪距任意建筑物不得小于1m,传声器对准声源方向。
注:校门口必须布点,且由于其交通车辆的干扰,声级变化较大
特别注意:
1.测量时天气应在无雨雪,无雷电情况下进行,风速应在5m/s以下时进行
2.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M外测量,距地面高度
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