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演示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怎样改变政府行为,使政府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居民消费能力,而不再过度追求工业产出、GDP总量和出口规模。 第二,怎样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使之具有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满足国内需求的强烈愿望和灵活的适应性,并能从中得到回报,而不至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第三,怎样引导个体行为,使之有能力抓住增加收入的机会,通过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主动力量。 改变不同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 好好的 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防止偏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使改革能够稳健有序地加以推进。 改革涉及到对未来改革方向的界定、对扭曲的经济信号的调整、对新利益轨道的设计,任务显然十分繁重。 稳健有序地推进改革 好好的 我国实行分税制已经多年,现行的财政分级框架是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弊端很多,县乡财力十分困难。改革方向: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框架。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好好的 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为内容的政府预算体系。 这是一个全口径预算管理,所有政府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这项改革在十一五期间已经破题,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好好的 “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而“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短期看是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但是从长期看,资源税和房地产税又是为建立地方税体系打下财力基础。 个税改革,短期看是为扭转眼下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长期看是健全我国税收体系的应有之义。 资源税和房地产税 好好的 “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主要成绩,在于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重点,将落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之上。 基本形成产品创新的合理机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使金融体系能基本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能以不同的期限、形式来实现各种筹资与投资需求,这是国内金融改革的最基本目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好好的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 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 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 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面。 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好好的 (2) 进行年度分解的9 个预期性指标中: 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7 个指标实现或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但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 个指标没有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 好好的 2011年,一些指标未能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或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有的约束性指标是“十二五”规划新确定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已有措施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2011年一些指标未完成的原因 好好的 四、“十二五”发展战略 好好的 “十二五”规划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国际环境这个外生变量的假设不同。以往的假设是经济全球化处于黄金期,外部经济环境是给定不变的,因此规划者更偏重供给体系效率的提高;而“十二五”规划更重视市场需求问题。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逻辑是,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全球化进程放缓和市场收缩,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努力改善民生,这样才能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逻辑 好好的 “十二五”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与主线 好好的 (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3)实施“三化同步”战略 (4)实施财金改革战略 (5)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实施有利于转方式的发展战略 好好的 (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在国内投资率已经偏高并且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的情况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是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提高国内消费率。 好好的 中国扩大内需的问题早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提出了,但那场危机过后,大量资本回流美国,美国一度萧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