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docx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
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家王安忆回忆了小外甥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形象。课文以“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个主题内容展现了一个男孩子的成长。结构清晰,结尾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小外甥成长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能够见证一个小男孩成长的骄傲与欣喜。
语文要素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理清文章条理,列出小标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读准“强、吭”2个多音字。
2.从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中,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强、吭”2个多音字。
2.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联系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理解“男子汉”。
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
(1)想一想,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预设:刚强、沉着、独立、果敢、顶天立地、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2)你能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里的小男孩具备男子汉的品质了吗?他能不能被称为“男子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3.了解作者生平。
【设计意图】词典中对“男子汉”的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它。通过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强调课文解读过程中的焦点所在,为下面解读课文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特征。结合小标题,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2.检查字词预习。
(1)正音:“唇、尚、嘱”读翘舌音;不要读成了平舌音。“尚”单独读“shànɡ”,在“和尚”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
(2)认读多音字:“强、吭”。你知道这两个字的其他读音吗?
3.整体感知。思考: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指的是谁?
预设:姐姐的孩子,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1)谁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预设: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他对食物的兴趣。
他对独立的要求。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3)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语文要素】
预设: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小标题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一般要求字数、结构相同。
(4)你发现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预设1:文章由开头语、主体部分、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预设2:主体部分按人物性格特点用小标题形式呈现。
4.再读课文,把各个部分的内容连起来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设计意图】借助列小标题的独特表达方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知道用列小标题的方式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并借助列小标题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从而提高这节课的学习效率。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思考下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作者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
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感情?
(1)交流第一部分:他对食物的兴趣。
预设:“爽气”写出了他的男子汉性格。“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从侧面写出他吃饭吃得极有滋味,同时写出了作为小“男子汉”的爽气。
①“等上三刻钟”足见小“男子汉”的“耐心”;“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可见他的专心与执着。
②自由练习朗读,读出小“男子汉”的执着、率真。
预设:“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理。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激凌、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能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表现了“他”在提问时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理。
(2)交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