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单元测试卷(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原卷版.docx

发布:2025-01-04约4.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元测试卷(六)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2.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

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

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

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

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

3.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B.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5.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意见》明确,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素。户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缩小城乡差别B.推进城市化进程

C.保护农村耕地D.适应社会发展

6.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8.521年,梁武帝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9.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0.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11.“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下列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

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承担司法职能

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

D.是基层治理组织

12.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哈维尔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A.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

D.普通民众政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