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9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详解.ppt

发布:2016-10-28约9.02千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技术的进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壮大,证券市场迅猛发展,以及国际银行业受到的监管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日益严格,迫使国际银行业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它们通过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开发创新产品,开辟新的盈利空间。 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规定: 中间业务(intermediary business)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中间业务新的特点:(几个转变) 向银行垫付资金转变(如:租赁、信托业务) 向占用客户资金转变(如信用证的保证金) 由接受客户委托向出售信用转变(利用银行信用这一无形资产,拓展了银行信用的外延内涵) 由不承担风险的收取手续费向承担风险转变(如各类担保、承诺) 形成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衍生工具) 注意: 尽管中间业务有这些发展变化,但它“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这一基本性质没有变。(这是对中间业务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二者有无区别?如何区别?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欧美国家的习惯说法;中间业务是我国的习惯说法。 狭义的表外业务不同于狭义的中间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类似于广义的中间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差别趋小。 二、中间业务的种类 (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别,按照是否构成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1)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 (2)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 无风险/低风险类中间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代理收付、委托、保管、咨询等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此类中间业务真正体现了中间业务的最基本性质,即中介、代理或居间业务,风险低、成本低、收入稳定、安全。 该类中间业务包括咨询顾问类、代理类、保管类和基金类四种中间业务。 四、中间业务发展及其原因 (一)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据银监会公布资料显示,06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只占2--8%,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估计在9%左右。 而当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的30%--70%来自中间业务,而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更是来自中间业务。 这种距离就是银行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的原因 逃避资本管理,增加盈利来源 适应金融环境变化,转移和分散风险 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银行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 科技进步推动 课后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 第二节 担保类与承诺类 一、担保类中间业务(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的业务。 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1、备用信用证的重要特征是它们并不在开证人或受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一般来讲,备用信用证涉及三方当事人: (1)开证人(Issuer,通常是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 (2)申请人(Account Party,即借款人) (3)受益人(Beneficiary,放款人或其他投资者)。 银行保函的种类 (1)履约保函(performance bond) (2)投标保函(bid bond) (3)还款保函(band guarantee for load) (一)贷款承诺 1、定义:即银行承诺客户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期限、使用方向等条件,应客户要求,随时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 3、银行收益: 银行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提供这种保证的补偿。贷款承诺补偿费用包括: (1)贷款承诺费。贷款承诺达成时收取,按承诺总额收取。 (2)服务费。按实际使用的贷款额度收取,用来弥补交易成本。 (3)补偿性账户条款要求 这种安排保证使借款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5-7年)以自己的名义发行短期票据(典型的3-6月、长的1年、短为几天)实现中长期循环融资。能以较低的短期融资成本取得中长期的融资效果。 商业银行常以证券发行的承销人或债券及票据的持有人身份出现。 第三节 含期权期货性质风险类中间业务之一互换业务 1、互换业务含义 两个或以上的交易 对手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 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 最低交易单位是1000 万美元 期限5-7年 利率互换(intrest rate swap) 1、概念 1)是交易双方确定名义本金,在一段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利息支付的协议。(一系列利息支付远期合约的组合) 2)基本型: 同币种、同金额、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3)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