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1+6”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详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高段数学“1+6”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研究背景
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实施渠道,优化办学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市高效课堂工程的必然要求。
1、课程改革所引发的课堂教学新气象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改革。“课程大地震”之课改引发了教育界的“头脑风暴”,尤其是初中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说是成就巨大,效果明显。杜郞口学校的“10+35”模式,昌乐学校“271”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等各种具有创新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范式”,正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青睐,并以此推动了各校的教科研改革。
2、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3、我校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从我校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不少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讲解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按部就班的多,独创、突破的少;大课堂灌输多,学生个人探究、小组讨论少;学生的机械练习多,智慧能力开发少……以上种种,不但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制约了数学教研科学、有效地开展。
4、借助现有资源为我校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改革打开新局面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大系统,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多数是在将这些子系统作为单一的研究方向,如: 探究一一研讨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反馈教学法等等;也有一些将情感因素作为教学研究内容,如愉快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而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与每个教学子系统的能否有效融合,并以此提升教研质量的研究,现在还比较缺乏。
因此,我们确定了《小学高段数学“1+6”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与“6模块”(自学质疑模块、激趣导入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迁移应用模块、多元评价模块)科学、有效的融合,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并以项目研究来推动我校数学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我校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激发我校数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新我校数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等课堂三要素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以主题研究推进教科研活动的新模式,提升我校数学教师教科研能力,规范教科研行为。
三、核心概念界定
1、“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课堂中的唯一主体。
2、“6”:六个教学模块。自学质疑模块、激趣导入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迁移应用模块、多元评价模块等模块的教学模式。
3、“1+6”:学生主体与六个教学模块的有效融合。
四、理论依据
1、美国数学教育全国咨询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未能成功,不完全是教材问题,跟教法没有作相应的改革有很大关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3、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发展性教学研究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中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主要是立足教育现代化,探讨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1、“1”主体
使学生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研究。
2、“6”模块
自学质疑模块: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研究。
激趣导入模块:激发学生良好情感体验,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研究。
互动探究模块:组织学生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