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三农_问题渊源考_兼论其解决之道.pdf

发布:2017-09-03约1.61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农”问题渊源考 ———兼论其解决之道 庞绍堂 内容提要  “三农”问题古已有之,并且在近代之前基本上反映的是阶级利益的对立。而社会主义“三农” 问题则源自传统模式以“三农”作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对象、来源,此积累呈现三重性。传 统模式下的二元结构类型的核心制度安排是二元财政体制 ,这一体制造成了当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 经济 —政治的共生问题 ,必须通过经济 —政治改革才能根除 ,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三农” 传统模式  工业化  原始积累  二元财政体制   对中国社会而言 ,“三农”问题古已有之,唐代 成。当时的苏联 , 仍然实行着列宁的“新经济政 大诗人杜甫有诗云 :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 策”,即农民在完成国家税收后 ,可以自由进出市 盈襟。晚唐诗人杜荀鹤也有类似描述 :任是深山 场。苏联政府在征收农业税后 ,还要求农民按政 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上述唐代状况 ,遍见于 府制定的价格 ,将部分可卖向市场的粮食卖给国 中国社会的古代、近代。马克思一言以蔽之: “采 家 ,此谓政府收购。当政府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接 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剥夺农民 ,且对农民的剥夺致 近或相差无几时 ,大多数农民还是乐意支持收购 其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时 , 谓之超经济强 的。但当政府价格较低于或远低于市场价格时 , ① 制。” 所谓超经济强制 , 即以政治权力剥夺农民 农民当然选择将粮食卖向市场 ,这是市场经济的 的经济利益 ,乃是古代及近代“三农”问题的根源。 必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一切经济行为归根结 古、近代国家的这种剥夺 , 除了支撑平息内乱、消 底都是以价格信号为转移的 , 更遑论“理性经济 弭外患、巩固边防、开建公共工程等公共职能的需 人”假设了。也许 ,正因为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契合 要外 ,更多的则是出于统治阶级挥霍的需要。因 “理性经济人”本质,才能充分刺激、调动人的积极 此 ,古、近代“三农”问题 ,更多地反映的是阶级利 性 ,赋予经济 —社会以内源增长机制与动力 ,促进 益的对立和相抗。 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尽管每个人追求的是个 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农”问题 ,其根源及本质 人的利益 ,但迭加起来 ,便是社会利益的实现。其 当然有别于古、近代国家 ,但表现形式及致其产生 实解决当时苏联政府粮食收购不足的方法今天已 的手段 ,却与古、近代国家非常相似。追根溯源 , 非常简单 :政府去市场采购 ,或政府提高收购价。 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农”问题 ,源自斯大林领导下 但斯大林却认定“新经济政策”滋长了农民的资本 的苏联。 主义倾向 ,滋生了大量的富农即农村资产阶级 ,苏 1928 年 , 苏联政府的粮食收购指标未能完 联农民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存在很大问题。斯 102 “三农”问题渊源考 大林担心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将不能指望农民的 成。特别是以政府规定的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 自觉支持与配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制性收购大量农副产品 ,积累了国家工业化的巨 化与城市化人口的吃饭问题、轻纺工业的原材料 量资金。这一原始积累具有三重性 :其一 ,据劳动 问题、机械工业与重化工业的相当一部分市场问 价值论 ,产品价格远低于其价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