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成因与解决之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海问题的成因与解决之道
何谓“南海问题”呢?其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与领海、大陆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
南海,亦称为南中国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海域。南海地处低纬热带,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南部岛礁密布;南海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
南海自古以来就隶属于中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人民就已经频繁的活跃在南沙诸岛之中。发现这些岛屿暗礁,并为之命名。中国可谓是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且得到国际社会长期认可的国家。溯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而提出任何质疑。但近年来为何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的现象呢?南海问题的成因何在,引人深思。
针对南海问题的成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
首先,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且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南海可谓是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其次,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1967年间联合国东南亚大陆礁层探测团提出报告说,中南半岛和南中国海地区大陆架油矿丰富,有210万立方公里的储量,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
二、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南海的资源虎视眈眈,从而激化了南海争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近年来不断地通过非法途径对南海进行掠夺,并依靠由此手段所获得的财富来扩充军备,从而加快其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三、中国对南海的治权无法落实到位
二战后,国民政府虽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国共内战促使中国对南沙群岛的全面驻守实力降低。迄今为止,中国虽已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中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过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
四、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的殖民活动和经济开发。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虽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但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以及中国对两大群岛的主权回收,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五、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因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各国均提出了非法的主权要求。
就当前南海争端的发展情况而言,我们可以预测到解决南海问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局应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在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我认为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不仅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实力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加大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增强海权实力,掌握制海制空权
长期以来,中国由于海、空力量的相对薄弱,无法完成对南沙群岛的有效军事威慑。虽然针对南海争端问题,中国秉承“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而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方法。但事实证明:没有实力做后盾,什么都是空话。强化海、空力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南海军事基地。加强中国对南沙群岛的影响力,改变南沙群岛军事力量的对比。其次,建造航空母舰。《孙子兵法》云:夫战,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服人之兵,战之战者也。航空母舰的不仅是一种作战平台,更是一种威慑手段。
三、加强对南海海岛的掌控力
首先,在中国还未有完全控制南海的能力之前,多建造渔政船,通过渔政船巡航护渔强化对南海的控制。其次,中国海军应密切关注南海周边国家的动态。
积极准备,以待时机
立足于能够完胜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抑制对方。要做好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提高航空航天、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五、强调海洋文化观的建设
意识是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是其在海洋发展、海洋竞争的世界舞台和地区舞台上所确定的国家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加快中国对南海资源的开发
南海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加快我国对南海资源的开发,既可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又可以宣誓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南沙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方海防的前哨,是中国的南大门。当下中国坚持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核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