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甘草的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专科生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 甘草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学习中心 成绩
年 月 日
摘 要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甘草的药用历史,主要产地和特性;着重介绍了甘草化学成分中的黄酮类成分等,以及其抗肿瘤作用、抗HIV病毒、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等药理作用,从甘草的化学成分对甘草药理作用的影响展开充分的阐述,掌握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概况。根据中药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对甘草在食品、药品及其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甘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目 录
1前言1
2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2
2.1甘草的化学成分2
2.1.1黄酮类成分2
2.1.2其他化合物2
2.1.3甘草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3
2.2甘草的药理作用4
2.2.1抗肿瘤作用4
2.2.2抗HIV病毒5
2.2.3抗氧化作用5
2.2.4免疫调节作用5
2.2.5保肝作用6
2.2.6对消化系统的作用6
2.2.7抗心律失常作用7
2.2.8对酶的抑制作用7
2.2.5其它药理作用7
3结论与分析8
参考文献9致谢10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2009届专科生毕业论文
第 PAGE 7 页 共 11 页
1前言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人类应用甘草有近2400年的历史,我国医籍文献记载甘草最早见于《神农百草经》,列为上品,称有强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和解毒之功,能治五脏腹寒、热邪气及金疮肿,东汉医圣张仲景(公元2世纪)在其《伤寒论》中使用处方74%有甘草。梁朝名医陶弘景(公元5世纪)编著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美草、蜜甘、国老”,并冠以“众药之王”的称号。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把甘草放在1074种中药的第一味,收录于12卷之首。清朝吴其俊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对甘草亦有较详细的考证。《本草正》中写道“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种植甘草中的甘草酸及黄铜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甘草经我国传统医学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确认其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多痰、腹腔和四肢疼痛、痈肿疮毒等症,并用之缓解其它药的毒性。甘草还具有抗寒、耐热、耐旱、抗盐碱、喜光等优良特性,适生性强、生命力旺盛,为干旱地区的植物资源之一。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量最优。另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拉克、伊朗、前苏联共和国也是甘草的主要产地[1]。
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项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胺(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4],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愈来愈广泛。甘草不仅广泛应用在医学上,而且应用于食品、卫生、轻工方面。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在环保方面,防止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
2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1甘草的化学成分
2.1.1黄酮类成分
早在60年代,苏联学者就从光果甘草G.glabra叶中分离得到18个黄酮类化合物。后来又发现不同地区所生长的甘草叶所含黄酮类成分的种类是不同的。80年代,苏联学者又从原苏联产光果甘草地上部分的三氯甲烷提取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pinocembr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