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docx
摘要
甘草,从古代开始几乎所有中药的方剂都会用到。“百药之王”得以由来。甘草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目前已分离出来三萜皂苷、黄酮类、香豆素类以及多糖类等400多种化合物,除了在医疗领域具有抗炎、抗溃疡、清热解毒以及调和诸药的药理作用,在化工以及食品等领域也需求广泛,而野生的甘草因为人们不断的采挖和成长环境的破坏,资源严重不足,面临巨大的需求压力,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对野生的甘草保护并利用起来的同时,中药领域的组织细胞培养是缓解资源匮乏的一项热门实验研究。本文对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归纳,阐述了不同品类甘草的资源分布和现状,并进一步探讨甘草组织培养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甘草;甘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目录
TOC\o1-3\h\z\u第一章 甘草的概述 1
1.1甘草的化学成分 1
1.2甘草的药理性质及其临床使用 1
1.2.1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方面 1
1.2.2解毒清热方面 2
1.2.3抗溃疡及调节胃酸方面 2
1.2.4化痰镇咳方面 2
1.2.5调和众药方面 3
1.3甘草资源的概述 3
1.3.1甘草资源的分布 3
1.3.2中国甘草资源分布和品种分布 3
第二章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5
2.1甘草组织培养的历史 5
2.2甘草组织培养的现状 5
第三章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6
3.1外植体材料来源 6
3.2愈伤组织诱导 7
3.3再生植株诱导 7
3.4快速繁殖研究 8
3.5毛状根诱导及培养 8
3.6原生质体培养 8
3.7甘草悬浮细胞培养 9
3.8甘草不定根培养 10
第四章甘草组织培养发展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甘草的概述
甘草属于豆科植物,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目,蝶形花亚科,山羊豆族,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别名[1]又可称为生甘草、甜根子、灵通、棒草、粉草、蜜草以及乌拉尔甘草等。其表面呈棕灰色或者红棕色,质地十分坚硬且伴有纵形皱纹,根茎较为粗壮并且味甜气微。甘草的化学成分具有很多种药理活性,使其应用于胃炎、肝炎和支气管炎等医疗领域,同时作为天然的调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
1.1甘草的化学成分
经过长期数据研究分析指出,甘草中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甘草中可以分离出大量的化合物,且伴随甘草的种植地区、收获季节时间和自身品种属性发生变化,不同甘草品种提取出的成分结果在含量上差异较大。=1\*GB3①黄酮类。其成分对甘草而言价值非常重要。多利用氨水或乙醇溶剂等进行工业化提取,目前不仅提取出3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从甘草的其他成分中分离出多种成分相对单一的黄酮。如异甘草苷等。=2\*GB3②三萜类化合物,属于以六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多存在于其根部及根茎中,虽然没有黄酮类化合物丰富但作为天然甜味剂是甘草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活性强、含量高以及药理应用高的优点,目前已鉴别出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含45种三萜皂苷成分,如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甜素、甘草此酸甲酯等。=3\*GB3③香豆素类化合物,其多存在于乌拉尔甘草以及胀果甘草中,其生物利用度极佳,目前已分离出1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4\*GB3④多糖类化合物,其活性成分功能性丰富多样,结构较为繁杂,胀果甘草中多为酸性多糖,如D-半乳糖、D-葡萄糖、L-阿拉伯糖等。=5\*GB3⑤新化学成分。诸如南酸枣苷等。
1.2甘草的药理性质及其临床使用
在中医处方中。它是补气类饮片。性甘、平。归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以及调和诸药等功效。多运用于倦怠乏力、咳嗽痰多、脾胃虚弱、心悸气短、脘腹、四肢疼痛挛急、疮毒及调和药物毒性和烈性使之相互协调等多个方面,并且能够调和方剂中各种药物产生的异味,方便患者服用。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出发,甘草酸(具有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效果)[2];甘草多糖(具有抑菌、防止骨关节炎、调节机体免疫力等效果);甘草黄酮(具有抑自由基、抗衰老、抗肿瘤等效果);甘草次酸(具有抗癌、影响心肌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等效果)以及甘草甜素(具有抑过敏、抗炎、抗肿瘤、进行免疫调节等效果)等多种有效成分,在临床上多运用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脉管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1.2.1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方面
甘草中所含有的甘草酸单铵盐、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成分,可有效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对于皮质激素样抗变态反应和抗炎具有极强效果,从而使组胺等活性物质因子活性降低,阻止其释放并抑制抗体生成,特别是应对各种肿胀和炎症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