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反比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2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是以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过程。并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体会变化的量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重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
活动一:
表1 暑假时淘气买了12张游泳馆的优惠券,他用了8次,你能很快想到什么问题?
用的张数 1 3 5 6 8 9 还剩下的张数
表2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长 宽
3、(1)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量都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三:观察,并回答。
出示另外四张表格。要求:看懂表格(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自行车 公交车 小汽车 速度/千米 10 40 80 时间/时 12 3 1.5
表4 《小哥白尼》定制情况如下表:
总价() 480?
表5 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 6 5 4 3 2 每杯的果汁量/ 100 120 150 200 300
二、分类比较,(一)请同学们根据张表格的变化规律,分类。思考:为什么这样分?
1、先,再,统一最合理的分法。
2、集体交流。
:第一类:()第类()()(三)观察第二类,教学反比例的意义。
1、师生共同交流:“为什么把()(3)()分为一类”?
2、3、”那么你们发现表2,3,5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共同的有规律?通过表()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在讨论变化规律中,发现(3)(4)和(1)也不同](四)针对表(1)质疑,加深比例表象表(1)中“已”和“还剩”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表(1)表中两种量相关联的,“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是和不变,不是积不变,也不是商不变,所以它们不存在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意义
、强化:(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字母关系式。?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集体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2、四人小组合作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练习三1和4(一人选一道)
3、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
??? 生1:一幅地图上的比例尺是1:60000,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
??? 生2:圆的直径和它的周长成正比例关系。
生3:乘积是1的两个数成反比例关系
四、课堂总结,提炼本质。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学习方式自主灵活。特别是“分类比较,讲授新课”的教学,经历了“明确探究目标”----“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内汇报交流”----“表1设疑点睛”等几个重要环节,注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尊重的基础上,揭示“正反比例的意义”。、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我能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同时还提供一个更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从而水到渠成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