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3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诊疗方案.doc

发布:2015-08-30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诊疗方案     南涧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编写人员: 钟鸿飞 杨文良 普利桃 杨永坤 张瑜 201.03制定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南涧县中医医院急诊科2013年方案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症候诊断 1. 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恼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2. 痰浊中阻 症见头眩不爽,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苔浊腻或白腻厚而润,脉滑或弦滑,或濡缓。 3. 瘀血阻窍 症见眩晕时作,反复发作,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及肌肤甲错等,脉弦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 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急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 症见头晕目眩,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咽干,形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6、风痰上扰证:症见头部胀痛,或阵发剧痛,头晕目眩伴恶心,面赤口苦,,食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9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杜仲9g 川牛膝12g 桑寄生9g 栀子10g 黄芩9g 益母草12g 夜交藤15g 茯神15g 中成药:天麻片 2、痰浊中阻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g 天麻9g 茯苓10g 橘红6g 白术15g 生姜6g 大枣9g 甘草6g。 中成药: 半夏天麻丸 3、瘀血阻窍 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 川芎10g 桃仁12g 红花9g 赤芍9g 水蛭6g 川牛膝10g 桔梗9g 柴胡9g 枳壳6g 生地黄9g 甘草6g 中成药:血塞通分散片 4、气血亏虚 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15g黄芪30g 当归10g 白术15g 茯苓15g 川芎10g 熟地黄12g 生白芍15g 肉桂6g 牛膝10g 枸杞12g炙甘草10g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5、肾精不足 治法:补肾养精,充养脑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 川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甲胶12g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 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 15g 茯苓15g 生g姜10 g 橘10 g 大枣15g 中成药:犀羚合剂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瘀血阻络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 气血亏虚证: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水煎取药液1500ml,温度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x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中阻证选用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