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 板块综合提升(一) 中国古代史.docx

发布:2025-03-29约8.89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专题1治国安邦之重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构建

【归纳拓展】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二、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1.地方分级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

2.行政区划的原则: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交替或者并用。有时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3.分割地方权力: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彼此制约。

4.特殊管理制度:汉武帝的推恩令、元代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规定任期年限和籍贯回避,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等。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单线垂直: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

2.地位崇高:为了保证监察机关工作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的地位,使监察的运作可以不必依附于行政,有效发挥了对行政的监察。

3.法律原则: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通常遵循“以法理官”的监察原则,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

4.官员选任:其一,注意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如清廉、谨慎、刚直敢言、公正无私等。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历代的御史、监官、科道官们在晋升上都给予较优的待遇。

【针对训练】

1.(2023·山东临沂一模)“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 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诽谤”由先秦时期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秦汉时期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迁移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变化的原因与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有较大的关系,故选A项。民众言论空间狭窄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

2.(2023·安徽天一大联考)下图是经不完全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推知,两汉时期()

A.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

B.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

C.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

D.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代连续为官的比例下降但占比依然很高,三代和四代及以上连续为官的比例上升,说明家世背景影响官员任命,进而影响社会流动,故选C项。职官具体来自哪个阶层材料没有说明,排除A项;“开始被打破”说法有误,排除B项;官职代间传承看不出官员的执政能力,后代不一定比先代执政能力差,排除D项。

3.(2023·江苏苏州一模)唐初,朝廷下令若各州所荐举秀才,经策试不第者,所在州的长官要受处罚。唐中期,朝廷规定台阁长官所推荐的僚属,若是不称职,举主要连坐受罚。这主要反映出,唐朝()

A.徇私舞弊成风 B.重视人才选拔

C.中央集权加强 D.士族势力衰微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举荐的人才如果不符合要求,举荐人要受到连带责任,这就要求必须举荐真正的人才,由此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并不是徇私舞弊成风和中央集权加强,更和士族势力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

4.(2023·云南师大附中一模)宋神宗问唐代河北州县设置,安石曰:“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这说明北宋中央政府()

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认为社会伦理纲常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