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②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
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
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合作探究】: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合作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合作探究】: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