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及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致病条件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 HYPERLINK /subview/24558/24558.htm \t /_blank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 HYPERLINK /subview/44130/44130.htm \t /_blank 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2、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 HYPERLINK /view/13877.htm \t /_blank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心身疾病相关因素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和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 HYPERLINK /subview/6632/6632.htm \t /_blank 高血压、 HYPERLINK /view/29208.htm \t /_blank 冠心病、 HYPERLINK /subview/54134/54134.htm \t /_blank 消化性溃疡、 HYPERLINK /subview/556650/556650.htm \t /_blank 皮肤病等心身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 HYPERLINK /subview/44130/44130.htm \t /_blank 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
4、行为模式
人类的性格特点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研究。A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激发 HYPERLINK /subview/37999/37999.htm \t /_blank 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B型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很高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此类性格的人则无A型行为模式的人的特点。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HYPERLINK /wiki/%E7%A5%9E%E7%BB%8F%E6%80%A7%E5%8E%8C%E9%A3%9F \o 神经性厌食 \t /wiki/_blank 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睡眠障碍
HYPERLINK /wiki/%E5%A4%B1%E7%9C%A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