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产后出血患者卵巢功能远期影响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产后出血患者卵巢功能远期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产后出血患者卵巢功能的远期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60例我院诊断为产后出血的产妇,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卵巢功能的远期影响。结果:38例产妇月经复潮在术后3个月内占633%,19例月经复潮在术后4~8个月内占317%,3例月经复潮在术后9~12月内占5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比较,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患者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对治疗产后出血患者并未造成长期的月经异常,且术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不明显,手术的长期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产后出血;临床疗效;卵巢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志码】A
产后出血主要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危及产妇生命[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我国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既往保守治疗不佳的多采用子宫切除治疗,但其对孕妇造成的创伤比较大。血管介入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佳、可保留生育功能等优点[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产后出血患者卵巢功能的远期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诊断为产后出血的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有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表现,均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5±29)岁;平均孕周(387±15)周;经产妇32人,初产妇28人。产后出血原因分析:28例为宫缩乏力,12例为胎盘因素,20例为妊娠合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等。
12研究方法
术前均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胸片、碘过敏试验等。所有患者均行局部麻醉,选择右股动脉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技术导入4F Cobra导管并留置。采用西门子AXlDMArtiS DTA平板DSA辅助寻找出血部位及动脉,并注入PVA颗粒及明胶海绵条,DSA检查示子宫动脉血流减慢或完全停止后证实栓塞成功。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制动8~12h,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13观察指标
所有产妇均随访观察1年,记录病情变化。记录孕产妇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术后3、6、12个月观察患者的月经周期、月经量,并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血2mL,3000r/min离心5min,储存于-80℃冰箱待检,检查孕产妇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后疗效观察结果显示:38例孕产妇月经复潮在术后3月内占633%,19例月经复潮在术后4~8月内占317%,3例月经复潮在术后9~12月内占5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比较,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患者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术后治疗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情况有明显好转。见表1。
22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介入治疗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E2、P、FSH、LH、PRL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产后难以止住的大量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但不太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抢救,极易威胁产妇的生命健康[4]。一般而言产后出血的出血方式多为反复出血,亦可表现为量少而淋漓不止,少部分可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每次出血量在500mL以上,严重者可达2000~3000mL而致血脱。出血的发生不仅引起失血性休克,且易并发感染。既往对于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对孕产妇的创伤比较大,且不能保留孕产妇的生育功能。目前子宫动脉栓塞术被认为是一种治疗损伤小且止血效果比较显著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主要机制为通过栓塞方法堵塞出血动脉,由于其为整个动脉管腔的栓塞,因此即使有交通支的开放,但由于缺乏血液供应亦有较好的止血作用[6]。
有研究认为[7,8],子宫动脉栓塞后可以引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