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马诗》 .pdf
10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马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寄托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马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说说你的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当先()到成功
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2.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其高效的象征,负重不
言是其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其善良谦逊
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
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看
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马的图片)(板书:马诗)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播放录音,初步感知
1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3)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结合注释学习,还可以与
同桌讨论,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请教老师。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你不明白什么?你最
想知道什么?
2.简介作者。(多媒体出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
人。人称“诗鬼”。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为“李长吉体”。但
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
《燕门太守行》等。
三、体察诗韵,品悟诗情
1.自读前两句诗,探讨问题。(多媒体出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闭上眼睛想象:这两句诗展现了
一个怎样的画面?(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
战场的画面。
(2)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诗”,诗中却不见一个“马”字,这
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没有离题。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以及怀才
2
不遇的感叹。
(3)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环境描写;描写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
之士报国的决心。
(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这却是将士的用武之地,也是
战马奔驰之地。
(5)赏析这两句诗,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
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
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
(6)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
清冷大气的场面。教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
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
峻)
2.自读后两句诗,探讨问题。(多媒体出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已当金络脑,快走
踏清秋”,你读出了哪些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一
种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何)
3
一个“何”字写出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
情,换为“已”字则表达不出。李贺才华出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
但得不到重用,一生抑郁不得志。从这首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
壮